实际上,英国人自然是为了获取荷兰的殖民地和商贸利益,用来找补自己之前的战争损失。而刚刚结束战争的法国和西班牙,似乎一时也不愿意跟英国人再度开战,法国自以为在之前的战争中已经占了便宜,至于荷兰的死活法国不是特别在乎。而进入晚年的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也变得更加保守,同时西班牙现在面对的更大问题是殖民地上此起彼伏的叛乱。
这样一来,荷兰人不得不单独去面对英国。
英国人首先是派皇家海军袭击了荷兰在美洲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这得益于英国人已经顺利地跟大唐化解了对立,通过出售鲁伯特王子地,承认大唐对北美西部大片土地的主权,英国人也得到了在大西洋自由海军活动不受唐人主动侵犯的承诺。当然如果英国皇家海军骚扰大唐民船,或者进入大唐领海,显然就要被大唐海军所攻击了。
不再担忧被唐军偷袭的英国人,放心大胆地投入到了对荷兰西印度群岛殖民地的攻击中,英国皇家海军和荷兰海军爆发了海战。这场战斗中,英国人第一次使用了来自大唐工程师改良的新战舰。蒸汽铁甲战舰领衔数艘老式的风帆战列舰,舰队规模处于劣势的皇家海军,却取得了骄人的胜利,三艘荷兰战舰被击沉,两艘被俘。荷兰海军少将威廉·克鲁尔不得不在最后向皇家海军投降,以求一个体面的待遇。
这场海战的胜利振奋了皇家海军,并且英国海军大臣提出,英国需要建设更多的蒸汽铁甲战舰来满足自己利益。他们不仅催促来到普利茅斯的大唐造船工程师加紧为他们改装战舰,而且还开始尝试自己建造更大更强的战舰。
对荷兰人的战争,英国人可谓是不遗余力。这场战争的本质就是英国人的抢劫,不仅攻占了荷兰人在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随后英国人甚至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打劫荷兰人的商船,夺取荷兰人的贸易品和金银。
荷兰人也不甘示弱,他们在苏里南击退了英国人的攻击,同时还在北海袭击了英国人的船队,不过这次海战并没有占到便宜,英国人也不存在损失。
而英国人的动作也变得越来越大了,1781年夏季,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力量,袭击了锡兰(斯里兰卡),这里正是荷兰建立在印度洋上最重要的殖民地。由于英国人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英国东印度公司很快就消灭了锡兰的荷兰武装,占据了这座宝岛。
而接下来,英国人的目标也更明显了,他们准备攻占荷兰在东印度群岛的殖民地。这一下使得荷兰更为惶恐。由于长期钟情于做生意,或者说在意商业更超过于国家的发展,所以荷兰军队的发展是很有限的,可以称得上是武备废弛。荷兰人对付一下殖民地土著没有问题,可是碰上欧洲强国也只有吃瘪的份。建立在东印度群岛的荷兰殖民地,可以说是荷兰最重要的财产。荷兰东印度公司腐败无能、经营不利,公司也是日薄西山,缓缓走向破败。凭借荷兰人在东印度群岛的势力,如果英国人真的要攻打他们,也许荷兰人在此经营了数百年的基业,就此就要终结了。
此时的阿姆斯特丹已经是风声鹤唳,自从唐人开始在欧洲也经营电报系统,很多消息传播得更加快速,这也使得恐慌传播得更加迅速。只是,就算荷兰人知道丢掉了锡兰,巴达维亚也处于危险之中,荷兰人也没有多少办法能够阻止已经抢劫上瘾的英国人。他们的陆军数量有限,海军更是比不上正在大上快上蒸汽铁甲化的英国皇家海军。
就在荷兰人濒临绝望的时候,有一个唐人敲响了他们的大门,他带着谦恭和有礼的微笑,以及一个似乎是充满希望的提议。
他就是大唐共和国外交部驻欧洲的全权大使,楚白。
第411章 欧洲事务全权大使
楚白在欧洲已经呆了多年,其间只有一次回国述职,在欧洲他已经生活得相当习惯了。尽管大唐跟多个欧洲国家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并在当地建立了领事馆,派驻了外交官,但这些外交官大都是代办级别的。大唐对于自己的外交关系认证非常严格,除非两国拥有极多的交往,关系友好,才会将外交关系提升至大使级,而一般国家则基本都是代办级起步。
欧洲国家中,大唐与英国、西班牙等国都是公使级外交关系,只有法国一个国家是大使级外交。这是由于法国对于大唐资本和商贸的开放程度,是欧洲国家中最高的。法国这些年不仅放任大唐的商品销往法国,甚至还允许大唐如联华超市这样的零售业巨头在法国投资设店。尤其是很多唐资企业以投资的方式,占据了很多法国国内的工厂和矿场的股份,两国的经贸联系也日益密切。依靠这样的关系,在本身工业程度不如英国的情况下,法国的工业化可谓是迎头直追,让英国人都感到了棘手。
至于荷兰,虽然同样与大唐有着一定程度的经贸往来,不过荷兰和大唐共和国在东南亚殖民地的问题上存在歧见和猜疑,所以关系一般,仅为代办级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