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玛一世集结了自己手中的力量,也不过是五万左右的兵力了。除了之前损失掉的,相当一部分领兵的贵族,都处于观望的状态,推托了拉玛一世的调令。泰国实行的是封建制度,也就是萨克迪纳制。这种食田规定,土地归国王所有,国王再以身份不同将田地授予贵族官员和平民,甚至奴隶也是有田的。这是因为泰国本身人口比较少,但是田地却非常多。
贵族们没有俸禄,但是食田可以提供他们所需。他们的大片的田地由依附民和奴隶来耕种,大城王朝规定国内平民年满18岁征为新兵,服役两年成为现役兵,直到60岁退役为止。无战事时,现役兵必须每年服役6个月,为乃耕种土地,还要自备粮食。实行萨迪纳统治制度的泰族社会历史上一直存在对依附民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还有,这种制度由于对人力的需求,所以对于外国人进入暹罗定居存在宽容。很多华人就来到了暹罗,并得到了平民的身份。同时外国人还不需要服兵役和劳役,用纳税的方式代替。但暹罗男性平民却仍要服役,并且战争频仍,死伤众多,造成了女性比例较高,最后她们与华人移民婚配,也造成了后世泰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带有华人血统。
同样,在萨克迪纳制下,贵族们是兵役的主要承包者,他们带领自己依附民和奴隶组成的军队,为国王效力,拥有比较大的自主权和决定权。所以当拉玛一世需要他们参战的时候,他们撂挑子也是不奇怪的事情。
总之,一个极端情况下,能够扯起一支二十万大军的国家,在面对被唐军打上家门的情况,最终只有五万人了。
第二次的攻城战,一如第一次,披耶素里阿派驱赶着暹罗士兵们不断地向前冲锋着,只不过披耶素里阿派“聪明地”选择了在晚上发动夜袭。他指望黑夜可以遮挡他的兵力布置,并且给唐军的攻击造成难度。
难度确实造成了,由于在黑夜里,大唐海军的战舰没有办法进行准确的射击引导,所以炮击基本上在盲射。这个炮击谈不上什么准头,虽然也给暹罗军造成了损伤,但是爆炸的火光反而使得暹罗军能够主动地去规避着弹的密集区域。因为炮击指向的方位是没有变化的,这就使得炮击的效果大大下降。在城头上的城防炮也是同样的,没有上一次战斗时效果好。
唐人不是没有应对夜战的方法,原本在城头上都有探照灯。不过探照灯只是一束光线,视线还是受限制的。最有效的还是闪光弹。暹罗军的夜袭虽然想出其不意,但是他们一出动,就被唐人给发觉了。这是因为唐人在城外埋伏了人员,暹罗军一有动静,就立即通过无线电联系了城内。这超出了暹罗人的理解,所以执行得也很成功。
唐人打出了闪光弹,整个天空都被映亮,使得战场上大致的情况能够看得比较清楚。但是这种清楚跟白天时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再加上闪光弹下可视距离也是比较有限的,所以炮击侦察和引导都无法与第一次炮击媲美。
不过这个距离对于城墙上操纵机枪的士兵们已经算是足够了。很多士兵原本在休息,然后听到了警铃声都从床上跳了起来,用最快的时间穿好了制服,来到了墙头上。这也得益于比较解放军的训练模式,现在士兵们知道他们之前从起床号洗刷不超过五分钟,然后列队,究竟是多么有必要的一种训练。
虽然很多人还有些迷迷瞪瞪,但是看见敌人就打,也没有那么复杂。
这一次,攻城的暹罗军给唐军的惊喜还不止夜袭一个。战场上成群的战象和马队,将大家的紧张推上了最高峰。
第395章 吞武里之战(十一)
暹罗人的战象群和马队并不是为了给暹罗士兵提供掩护的,它们最大的作用就是快速地将士兵输送过唐军的火力覆盖区域,到达城下,对吞武里城发动攻击。
在东南亚,战象是当地军队最有力的攻城兵器之一,有些比较差的城门,甚至可以被战象一举撞开,另外战象还可以驮着攻城锤,甚至携带软梯,用于城墙的攀爬,暹罗就没有在十米以上高的城墙,所以很多士兵凭借抛抓钩就能够从战象的背上攀登城墙。
天空中红色的照明弹映亮了战场的大半部分,唐军也发现了暹罗军的主攻方向貌似不再是一个了。但是由于照明弹的作用距离有效,唐军也无法肯定,现在出现在战场上的就是全部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