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页

于鹏溪亲自来到炮兵阵地的前线,笑道:“老子现在也特么算是读书人了,倒要瞧瞧,江南这些读书人厉害,还是老子这个读书人厉害。”

于鹏溪以前是不识字的,不过显然成为了武卫军军官之后,唐人不可能容忍文盲的情况,这段时间来于鹏溪也学了不少文化,自觉现在也是读书人了。对面明显是不会打仗的外行,他是大大的瞧不起。

“傻儿们,趴在河岸的菜地里,先打两轮炮,吓唬吓唬他们吧。”于鹏溪知道,炮击的主要作用不是为了杀伤,而是打草惊蛇。

排成一排的火炮朝着河对岸轰击起来,果然如于鹏溪所料,缺少实际战场经验的民团被这炮击吓得完全顾不得伏击的事情,没头苍蝇一样开始到处逃命。新兵怕炮这个至理名言,恰如其分地体现在了这里。

即便武卫军的炮击根本就不算绵密,而且也不是唐军正规军的105毫米榴弹炮级别,但是仍旧吓得民团够呛。这阵势根本不是他们能够承受的,甚至那位文人统领在看到一枚炮弹落在距离自己一百米的地方,直接炸飞了几个民勇之后,原本的勇气全然涣散。常言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带有严重怯懦属性的读书人们,在真正的战场上几乎都是潜在的逃兵。

“快走,快走,武卫军大炮厉害!”带头逃跑的也是他。

统领都要跑了,民勇们自然也要跟随。只是他们没跑几步,从后面和左右又杀出来穿着深青色军装的武卫军士兵,他们端着s1步枪朝着这群民勇射击着,使得他们更加混乱。

一场伏击最后似乎变成了被伏击,也是醉人。

最终大部分的民勇都跪地投降了,甚至包括那名文人统领,不过相对于普通民勇,他的下场就差了些,嘉庆可是对他们这些对抗朝廷的家伙十分痛恨,他显然是要被送上京城问罪了。

第342章 江南(四)

从各种层面上来讲,萨载招呼起来的民团,在风貌上都要比绿营更好。可是他们仍旧不可能是武卫军的对手,首先他们组建时间大都不超过半年,就算是中世纪冷兵器的战阵他们都不能熟练,而且很多练兵的书生们都是看了兵书随便搞出来的东西,缺乏实战意义。其次,武器上的巨大差距使得这些民团即便士气高昂地面对武卫军,可是武卫军站定之后一顿排枪打过来,大量的死伤都会让他们崩溃。

某种程度上来说,江南军实际类似于另一位面中清末的地方武装,也就是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之流,而且是高度相似。都是汉族文人领军,以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以桑梓同窗等关系进行维系。可以说这是一支典型的旧式军队,再加上此时江南军中并没有如曾李这样的大才,所以军事上没有什么可说的。就算是曾国藩在初战的时候,也吃了不少的败仗,最后是太平天国那边自己内乱,战斗力削弱,再加上外国势力的干涉,湘军才扭转了败势。

而现在的武卫军,是一支官方背景、装备先进、甚至可以说比较训练有素的新式军队,即便它的战术是杂糅了拿破仑时代后散兵线冲击和一战阵地战等多种思想的怪胎,但是无疑也比旧式军队先进好几条街,更跟太平天国军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萨载寄予厚望的江南军,在对上武卫军之后,如汤沃雪,溃败得很彻底。萨载的阴毒念头是,让江南军裹挟江南民众,在战斗中造成大量的伤亡,让朝廷和唐人感到代价太大,最后跟他和谈。这个也非常好类比,另一位面中进入二十一世纪海峡右岸就是差不多的想法,论军事是一定不能打得过大陆的,但是他们的成军目标实际上是,让战争的代价变大,然后就逼得大陆不会轻易动兵。当然这种逻辑本身就是很幼稚的,跟对方的决心比起来,这些不值一提。再者,由于规模和力量的差异,右岸增强一分的实力,左岸可以增强十分甚至一百分,那么所谓的代价太大,也就自然不在考虑范围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