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话出口后,内阁中居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沉默。杨真已经跟大唐官方离心离德,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当着郑和与王景弘的面,赵大岭等人不好明说,而郑和也不可能挑明杨真今天的所作所为,有着他授意的原因。尽管郑和也对杨真的刚愎自用有些不满,在大唐共和国拿出了杜鹃计划,并打算以举国之力争取后,郑和知道杨真这招棋已经有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了,再加上杨真已经自行其是,郑和对其也没有控制,所以更是让他心情复杂。
大家沉默,是因为胡发奎所言的武装香盗,明显让两边都觉得不淡定。赵大岭会觉得武装香盗会在将来造成更多的麻烦,香盗可能会对大唐产生一定的挑战;而郑和则有避嫌的意识,不希望跟杨真、胡发奎等人扯上特别直接的关系。
看到没有人说话,白南又道:“我们不需要以武装唐军的标准武装香盗,而且实际上我们只需要武装一部分具有战斗力的香盗就可以了,他们不需要达到国家正规军的实力,能够在陆地上对付华人团练武装,对付登陆侵略的荷兰人就行了。所以数百支sc-2步枪,一些sc1774青铜炮,再加上组织力上的提升,就足以使得他们完成这样的工作了。我们可以将精锐的香盗集中一些,增强对这支部队的控制力,之后在我们执行杜鹃计划的过程里,兴许这样的一支部队也是靠得住的。”
内阁并没有急着对此做出决断,赵大岭让大家回去考虑一下。会后赵大岭找到白南,对他道:“婆罗洲是一个不错的支点,控制住这里,我们可以控制南海,也算是扼住西方殖民者进入东亚的咽喉,所以我说倾向拿下婆罗洲的。胡发奎提出的计划也不是没有可行性,但是我最为担心的是他这个人的忠诚度问题,如果他得到了国内的支持,而最终控制了西婆罗洲,最后却又跟我们反目,就像是杨真那样,就等于我们的付出全都白费了。所以,在决定是否对婆罗洲动手前,我们必须知道胡发奎此人可靠与否。”
第144章 利益的竞逐
白南本人接触胡发奎并不多,只要有限几面的会面,白南对他的印象不错,本身胡发奎年轻俊朗,而且跟明代众主事的那群太监公公们不同,他是勋贵世家,参加下西洋舰队是刷资历的。本身明代众的太监们,年纪都比较大了,除了少数像郑和这样的比较积极主动地去接触近现代历史和科技知识的,大部分还墨守成规,虽然表面上已经与其他两个时代的同胞和谐相处,但从来没有想过融合成一个新的整体。
一些比较年轻的明代众就不是这样的,特别是担任船队水手的一些年轻人,在穿越前生活比较艰辛,十五世纪的航海也是一种高危险的折磨行动,穿越后成为了大唐共和国的水兵,甚或是加入了别的工作行业,他们的生活环境无不是显著提高,而且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他们也没有太多的文化,受到新的大唐文化的熏陶,慢慢也就被同化了。
相比之下,胡发奎就是一个不太容易琢磨的人。他年轻而且喜欢新鲜东西,但是他又从小生长在一个传统文化教养的勋贵家庭,很难说他会更倾向于哪一方面。
白南特地询问了与胡发奎接触相对较多的林有德,林有德的评价是:“胆大心细,表面看上去粗蛮,但实际上很有想法,比杨真似乎更认同大唐共和国,而且进行计划部署和考虑问题上,都是站在国家的角度上考虑的,私心当然也有,恐怕不是很服气杨真,所以特别悉心打造自己的部众,我觉得他已经充分认识到一个强大国家作为后盾的意义了,不能排除他会借助婆罗洲壮大自身的实力,但是抛弃大唐,与我们对着干,可能性也不大。”
白南沉吟片刻,道:“这么说来,胡发奎这个人也不是不能用。人不可能没有自己的私心,他有些野心也算是正常,想在婆罗洲这片土地上发展出自己的势力,也不是不能容忍的。倒是,要把婆罗洲纳入我们的体系中,不仅是要向这里输出更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模式,而且我们还要把大唐的诸多理念带过去,比如说法制、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等。这恐怕还是需要咱们派遣一部分受过培训的人员过去,而且我们还要培训胡发奎手下的那些有意从事行政的海盗头领们。”
林有德道:“这个倒是没有问题,胡发奎向国内汇报的文书里,就专门提到了希望国内派遣一部分专门人才过去协助他,我们专门开设一个‘管理人才速成班’,在增强相关人士在行政上的能力的同时,也对他们施加我们大唐的影响,也是很好的。”
“嗯,这样的话,我就向总统建议,支持胡发奎利用他的海盗力量,以及当地华人移民,对西婆罗洲进行征服和控制,同时输出大唐的政体模式,将婆罗洲也发展成为大唐链条上的一部分。”
很大程度上白南的想法,最终决定了总统赵大岭的想法,在经过讨论之后,最终内阁还是许可了胡发奎布局西婆罗洲的计划。胡发奎得到了大唐共和国国政院的委任状,成为了正式的第一任大唐共和国婆罗洲海外领总督。
这里面有两个讲头,首先婆罗洲属于海外领而不属于大唐共和国直属的州,这就使得其政治地位上要低于州,虽然国政院仍旧可以向其派遣官员,并制定法律与税收,但当地也保留一些自主性,可以灵活处置。另外,胡发奎统领的是婆罗洲海外领而不是西婆罗洲海外领,也就是说,在大唐尚未派出一兵一卒到这个世界第三大岛的时候,唐人就已经把整个岛屿的主权名分给定下了,大唐对于婆罗洲的统治不限于西婆罗洲一隅,而是整个婆罗洲。这也给了胡发奎动力,使他可以在实力增长后,可以继续拓展,而最终大唐也会在尽可能少的资源倾斜下,收获七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