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页

赵大岭解释道:“咱们这边和明代人那边是没有家庭的,但是民国众那头,不少都是举家逃往台湾的家庭,拖家带口,有老有少的,特别是那些被常凯申裹挟到台湾的沿海农民们。”

白南说道:“其实家庭是社会最稳定的结构,这些家庭就是咱们殖民点今后发展的重要基础,他们有家有口,所以会趋向于平和生活,进行生产和劳作,并繁衍后代,我们的殖民点才会持续发展下去。”

刘天啧啧地道:“白中校你想的真是远啊,我这儿还晕着呢,你都想到繁衍后代上面了,我说你也是年纪轻轻的,不如也踅摸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赶紧在十八世纪结婚算了。”

赵大岭也是打趣说:“白南这孩子,就是想的多想得远,心思忒杂,不过现在他这个特点倒是有利于咱们殖民点的发展啊,咱们殖民点的建设千头万绪的,真的是方方面面都要顾及上。”

白南继续说着自己的建议,道:“其实我的想法实际上就是一个变种的人民公社制度,大家一同生活、一同生产,只不过现在我们需要从事的工作变得许多,不仅要耕种养殖获取食物,而且还有进行工业生产获取必要的生产资料,编练新的军队保护殖民点。进行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我们确定了人口和相关能力之后,可以将不同的人员分配到不同的工作中去,有人耕种、有人修房子、有人采矿、有人教书治病,一个有机的社会形态才会稳定出来。”

第5章 营建

三支舰队的统计工作在进行了多日之后终于完成了。现代众舰队中,维和士兵、水兵、志愿者、援建工人加起来总数为三千多人,不太满四千,是三支舰队人口最少的。民国众人口最多,除了一万五千多名士兵以外,主要人口是农民,人数达六万之众,其余工人、商户、知识分子、匠人等职业也有三万多人,这使得民国众的船队人口达十万之众。而明代众那边则有船员两万七千人,其中近半都具有战斗力,能够充当士兵,当然也都是合格的水手。

粗粗估算下来,三支船队总计有人口十三万人之多,在国内的话,已经赶上一个颇具规模的市镇了。

在统计工作进行的同时,白南已经会同来自中铁和中建两个公司的负责人,带领着一部分维和士兵和援非的工人们,开始在陆地上搭建简易的帐篷营地。维和营和援非工程队都携带了不少类似帐篷这样的物资,暂时大家还不会从船上到陆地上居住,搭建帐篷主要还是给工人们使用的,他们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开始修建房舍,容纳十三万的异时空移民。

工地上,成包成包的水泥已经从船上卸了下来,不仅昌茂轮上带有一部分建筑材料,甚至统计小组还在民国众的一些小火轮上发现了进口的“洋灰”,沙子这样的材料在海边很容易得到,烧制砖石对于援助惯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工程队似乎也不是有难度的事情。只是想要建造高层建筑,钢筋是必不可少的,中铁倒是带来了不少的钢轨,可是想要熔炼钢轨得到钢筋,也不那么容易。

“这些钢轨都是特种钢,强度和寿命绝对没话说,用来做建筑材料钢筋,简直是暴殄天物啊!”中铁的工程师宋念群念叨着,对于想要“挪用”他们钢轨的行为嗤之以鼻。

当然如果真的能够使用钢轨,白南肯定会同意使用的,但现在钢轨没法直接变成钢筋,白南也不会去逆着宋念群的意思,他道:“早晚咱们都得自己炼钢的,到了这个地方,返回头去做原始人是不成,咱们这边没有什么工业设备,但是民国船队那边,有不少常凯申从大陆拆下来,准备运到台湾的工业设备,基本的炼钢、化工设备都有一些,虽然不是很先进,但是至少能够使用。决委会正在筹组工业局,组织人才在这一带勘探选矿,找到了矿石之后,我们兴许就能开矿、炼钢,你们也就有钢筋能用了。”

宋念群毕竟是真正的理工人才,他叹口气道:“如果建个工厂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就好了,白中校你说的都对,但这里面事情很多呢,现在你嘴里那个工业局都没有建起来,勘探队更是没有影子,我觉得吧,等真的炼出钢铁来,最快也得是半年之后了。”

白南也觉得宋念群其实说的有道理,穿越众们搞工业生产存在着很多先天优势,超越时代的知识,甚至他们还带过来了一些工业设备,但是要建造工厂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厂房建设到设备调试,到最终生产,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看样子,工业是个慢活儿,得一点一点来,如今最关键的还是保证这十三万人的口粮啊。”白南心想。

十三万张嘴光吃饭问题就很要命了,现代众的船队里所储备的粮食,也就是够现代众这四千人吃三个月的时间,毕竟当时考虑的是在印度洋上,找到一个合适的港口就能进行补给,所以也不会超量准备食物。明代众那边也好一点,郑和船队中有专门的粮船,搭载各种食物,不仅有一些杂粮面粉,还有从东南亚得到的稻米。民国众这边人口最多,压力也最大,倒是白南幸运地在船队里找到了常凯申的粮食运输船,还有一批美国人援助的粮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