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页

杨慎关切的问着“这事没听你说过,我还以为杨记没开到家乡呢,怎么样,咱们家有没有和他们发生冲突?杨记做生意很霸道,你一个妇道人家,总是不要和他们冲突。”

“没有啊,杨记的掌柜很客气的,送了拜贴过来拜码头,平时和家里也没有什么冲突。这也是老爷不喜欢子弟做商人,咱们家平时就不怎么涉及商业,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利益上的冲突,不管杨记有多霸道,也是打不起来的。”

她回忆着杨记的作为,倒是颇有些赞赏“其实杨记这个铺子是不错的,自从杨记兴办以后,粮价降下来很多,老百姓的日子总归好过了一些。往年一到秋天,就有外地的难免逃到家乡去,都知道老爷心善,就拿家里当了救星。虽然我们站出来舍粥赈济,又去联络一些大户,或是去官府说话,可是总归杯水车薪,救济不过来,还是杨记开办以后,今年的难民最少。杨承祖这个人,不管为人怎么样,这个杨记,倒不能说一无是处。”

“恩,我在东南与杨承祖合作过,他这个人才情和本事都是有的,杨记也做过一些好事。说实话,京师里百姓,很多人都在称颂杨记的恩典,说日子好过了,不像过去那么艰难了。但是这种话我们说说就好了,在父亲面前千万不要提啊。”

“相公放心,妾身心里有数。”

夫妻两人手挽着手,诉说着几年来各自的经历见闻,又谈论着诗词文章,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请对方斧正。两人之间,既是夫妻,又有些地方像朋友。谈到得意之处,两人会心一笑,又或者为了一些字词的使用争论半天,引经据典。此情此景,简直就是神仙眷侣这四个字的具现。

时光就在这种温馨恬淡的氛围中悄然流过,直到杨廷和从内阁回来。

第九百九十九章 铁肩担道义

“维之、湘皋,厚斋三公,今天又和我谈了下,他们怕是真的有些疲倦,想要挂冠而去。当年四位阁臣,要是他们三个都辞官告老,我的位置,就比较尴尬了。”

杨廷和对于这位儿媳妇很是高看,甚至举行了一个小规模的家宴,来表示一下对这个儿媳到来的庆贺。但是作为被迎接的对象,黄娥由于是女子,不能上桌吃饭,实际与杨廷和同饮的还是杨家两个儿子,女婿金承勋以及谋主谈放鹤以及杨廷和几个亲近幕僚。

这几个幕僚,既是杨廷和的帮手,也算是杨廷和的弟子,既帮着阁老做事,同时也向杨廷和学习道德文章,两下里关系很是亲近。听到杨廷和提起内阁的事,次子杨惇道:

“父亲,孩儿觉得,现在这个局势下,与其苦苦支撑,不若急流勇退。那三位阁老,也是明白人,他们大概也是看穿了,现在即使留在位子上,也于事无补,还不如退归林下,总能落个清名。”

“惇儿,你这话为父不喜欢听,如果所有人都像你这么想,这个天下,又有谁出来做事呢?几个月前,杨记商号从张家湾运进内承运库海量白银。这些钱,据说得自海外,全部输入内帑,这也算落实了老夫当初的疑虑,杨记果然是天子在幕后操纵的所谓商号,实际上,还是皇商。天子不与民争利,现在,却是直接从百姓碗里抢饭吃了。万岁手里有了银子,就要修地坛,日坛,月坛,将祖宗定下来的祭祀之法,进行修订。名义上,是要改祭祀之法,实际上,是要改祖宗成宪。今天可以改的了祭祀之事,明天,他就可以对其他的事下手。将来,他就要乾纲独断,天下之权,尽归于君。要是放在以前,老朽可能也就真的退了,可是上次和杨承祖谈了一次,他的一些话,对我很有启迪,我现在决定留下,就是想要让大明,走出一条新路来。”

他看看这几个人,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婿,乃至谈放鹤,全都是一脸茫然的样子,他笑了笑:

“这件事,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有一些地方,老朽自己也还没想明白。等到我彻底弄懂以后,会跟你们说清楚的。总之这条路不会太好走,也充满了危险,你们都是老夫的子弟门生,就算是想要断,也断不了的。若是老夫的路没有走好,你们肯定要受牵连,自己要有个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