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承祖对于新军的建设,还是按着军官团的构想,这五营新军的意义不在于自己这一万五千战力,而在于其作为教导队,可以去训练其他部队。按照他与嘉靖的想法,这五营新军进京之后,接下来就是对三大营的改编,重新编练,一方面用新军镇场子,另一方面,把新军的骨干作为军官派到三大营里,按新军标准进行编练。
虽然三大营糜烂以久,不过几万战力还是凑的出来的,再以募勇选锋等方式,二十个营以上的新军不成什么问题。按照新军的模式训练,即便是战斗力无法达到新军标准,对皇帝个人的忠诚度也能提高到新军的层次。
这里面,自然要有和朝内勋贵的勾兑,京师勋贵经营多年,与三大营内的关系盘根错节,有他们协助,工作上就容易开展。以往文官在三大营或是军队里伸手的方法,就是控制部队的补给,通过拿捏部队的生命线,保证自己的力量能渗透到军队里。
再者,军人并没有多少文化,在他们眼里,世间的道理还是掌握在读书人手里的,一个饱学之士说的话,他们下意识的就会接受。这也是社会整体上,认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氛围下,形成的意识。是以读书人对于士兵的控制,比起武人来,先天上是有优势的。
杨记的存在,使得部队的补给方面,不用再像过去一样依赖于文官系统,加上勋贵的合作,新军的整编完全可以自己进行,不给外人插手的空间。可是也正是因为这样,一部分大臣心里不满意,也就千方百计的想办法,给新军找不痛快。
前者新军刚到京时,就有人卡过新军的补给,想要让这些人先在京师附近劫掠行商,把名声搞坏。没想到新军的纪律性太强,加上福利及家属各方面的考虑,长官命令下,士兵在营里挨饿,没人敢出来搞破坏。预先的安排,没能发挥作用,这次就只能借刀杀人,借天子好军功的想法,想要把新军调出京师。
杨承祖在这件事发生之前,已经把这种可能想到了,嘉靖也就没上当。但是天子显然没准备就这么算了。“大哥,你回去之后查一查,这个王启年是受谁的指使。这种小角色,朕不去理他,可他背后的人,不能就这么算了。还有,这些言官仗着风闻言事无罪的权力,跳的太凶,朕要好好收拾他们一下,你帮朕想个办法。”
“言官风闻言事无罪,乃是祖宗家法,当年洪武爷爷设这个家法时,想的可是让他们帮着皇帝,制约宰相。洪武爷爷设锦衣制约百官,主要还是防范武臣造反。以言官制约宰相,是为了以小制大,以免走上宋朝相权过大,天子连杀个人都不能自主的旧路。可惜啊,后来锦衣名存实亡,言官却倒戈到了六部及首辅那边,跟天子作对。万岁若想乾纲独断,还是得像洪武爷爷那样,让言官为我所用,让他们咬谁,他们就咬谁。要想做到这一步,就得换血,培养出一批,完全忠于天子的士人担任言官。在那之前,就只有用言官来制约言官了。”
第九百六十三章 科道互查(三)
以言官对付言官,这个办法,还是永寿公主想出来的,她在京里,又经常与嘉靖接触,自然知道自己这个弟弟对于言官怀恨以久。可是都察院体系,又不能真正的取消,只能是想尽办法,对这个机构进行限制。
她也是个有谋略的女人,思忖出了这个名为科道互查的办法,但是这个功劳,终归还是做给了心上人,由杨承祖提出。京师之中,本来就有对官员考核的京察,永寿公主想出的这个方法,就是以六科给事中考核御史,又以御史考核给事中。
文官虽然被看做一个集体,但实际是由无数个小集团共同组成的一个大集团,内部同样充满山头和利益集团。科道言官从当初的天子利器,沦落为大佬制约皇权的工具后,各位大臣都在科道体系内,掌握一些官员,作为自己的探路尖兵或是打手。这些人,在自己恩师座主的命令下,会为首领所用,对某人发起攻击。但彼此之间,关系也算不上融洽,往往为了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内部斗个热火朝天也是正常的。
京察完全是背对背模式,彼此不通消息,谁也不敢保证对方会不会放过自己,科道言官又都是挑错的能手,只要他们互查,主要精力就会忙在内耗上,顾不上再来牵扯皇帝。更重要的是,这种互查一旦形成制度,对于言官体系内部的互相信任,也是毁灭性的破坏。
“陛下可以做个试验,找一百名太监,两两为一组。将一组两人,分别放在两间不同的房子里,使其彼此不能通消息。每个人可以写一个零到一百以内的数字,然后将两人所写的数字相加。如果之和不超过一百,那么他们就能得到自己所写数字所对应的银两,写五十就拿五十两,写三十就拿三十两。如果超出一百,两人就一文也拿不到。按照常理,两人都写五十,是最有利的。可由于他们彼此没有消息往来,谁也吃不准对方写的多少,最稳妥的办法,就是自己写个零。可是那样一来,不就是白白便宜了对方?大家都这么想,谁也不会吃亏,所以最后,就没人能拿到钱。科道互查,也是这个道理,让他们互相纠察弹劾,整个言官体系,就会内乱成一团,短时间内,是不会有所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