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6页

方攸看着李砺登台,脸上也没有露出不悦的神色,反而问道:“李决曹认为,我哪个论点有误?”

李砺昂然说道:“先生所阐述的论点以及治国之道,都依托于人治,寄希望于人性道德。”

“殊不知,每个人心中都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只不过不同人之间的欲望大小,也有很大差异罢了。”

“有些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有些人却没有那个自制能力。就连荀子都说人性本恶,先生又何必在此宣扬人性本善呢?”

李砺的一句话,不由使得方攸哑口无言。

其实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直到如今都是争论不休,哪怕在儒家之中,也分成了两个派系。

孔子提出了人性相近的思想,孟子更进一步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然而,另外一个儒家的奠基人荀子,却毫不留情驳斥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反而认为人性本恶。

当然,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并非故意与孟子对立,他也有着自己的思想主张。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后天环境对人发展有很大作用,所以要用礼乐教化来改变人性,继而达到“善”的目的。

这种主张后天教育,教化万民的思想,也是一种非常崇高的境界。

然而,荀子的思想,终究还是与孟子产生了冲突,两人都是儒家的代表人之一,由此也可以看出那个时代,思想有多么开放了。

只不过,两个儒家巨头之间的碰撞,今日却让方攸有些不好辩驳。

虽然在内心深处,方攸更认同人性本善的思想,可他对于荀子这位儒家巨擘,也满怀着崇敬之心,不敢有丝毫亵渎。

怪只怪,初时的儒家思想实在太过开放了,哪怕是同一流派之中,也有着激烈的碰撞。

思索了半晌,方攸还是说道:“不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都乃儒家先贤提出了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