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页

由此可见,录尚书事的职位,是何等的显赫。可以说,王允现在的职位,哪怕比起当初独断朝纲的董卓,亦是不遑多让。

大权在握,以及百姓、士人们的称赞,使得王允不禁有些飘飘然。

以前王允为了图谋董卓,所以不管面对何人,总是一副折节下交的态度。但是现在,每逢在别人面前,他总是摆着架子,板着一张脸。

下面的人稍微有些不如他的心意,他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好言抚慰,反而肆意责罚。

与他人议事,他甚至连做下样子都不愿意,一直都是正襟危坐,面无和悦之色。慢慢的,所有人都开始疏远王允,并不像以前那么亲善他。

就连献帝刘协,心中亦是惧怕不已,深怕王允成为第二个董卓。

王允的行事,越发飞扬跋扈。以前就连董卓,都不敢擅杀那些德高望重之辈。但是王允,却因为蔡邕的一句话,就将他斩杀。

当时蔡邕与王允对坐,谈到董卓被杀之事。想到了董卓对他的器重与尊敬,叹息了几声,脸上有不忍的神色。

王允见状,顿时勃然大怒,斥责蔡邕道:“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

王允随即将蔡邕收付廷尉治罪,想要杀他。

蔡邕乃当世大儒,满腹才华,在士林之中非常有名望。就连董卓这个出身西凉的武夫,都对他敬重有加,更何况是其他士人?

蔡邕虽然不怕死,但他当时正在撰写《后汉书》,不想半途而废。所以就递上辞表道歉,请求受到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以求继续完成汉史。

却不想,王允断然拒绝了蔡邕的请求。

太尉马日磾对王允说:“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王允答道:“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

马日磾退去,而告知众人曰:“王允必不能长久于世。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纲纪;写书,是国家的典籍。废弃了纲纪与典籍,他难道还能长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