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页

“臣认同孔大人的看法,”李春烨虽然不完全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但他已经是朱由检的铁杆粉丝,“黑龙省、北海省土著众多,语言不一,要想学好他们的语言再进行交流,不知道等到猴年马月,而且也需要大量的人手,这些人员也需要支付大量的俸禄,要想一劳永逸解决问题,还是要在当地推广汉话。”

孔贞运大喜,今天总算有志同道合的战友了,“李大人说得甚是,推广汉语,还能加快当地的汉化。”

李春烨向朱由检拱拱手:“陛下,老臣认为,要加快两地的汉化,莫如开设两类学校,一类是全日班,让孩子自小学习汉话,接受圣人之言的熏陶,以后对他们的影响,就会根深蒂固;此外,还要开设成人班,让成人每天或者每月抽出一定的时间,专门学习汉话,尽早学会与汉人之间的交流。”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众人纷纷附议,他们实在找不出反对的意见,既然黑龙省、北海省已经是大明的国土,所有的百姓自然应该学会汉话,接受地方官员的全面管理,如果让他们自行发展,几十年、几百年之后,很可能又是一个乌思藏、朵甘。

至于开设学校需要银子,那是毕自严的事,反正又不会克扣他们的俸禄。

面对洪水般的同意浪潮,毕自严孤掌难鸣,他本来还要反对,最终还是暗暗咽下要说的话。

“既然众卿都同意,那此事就这么定下来了,孔爱卿负责具体的操作。”

由孔贞运操作,自然学的都是圣人之言,他绝对不会想到,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

朱由检也认为,现在没有必要对土著进行科学教育,连本民族的文字都没有,还处于游牧甚至渔猎时期,他们通过学习汉语,能直接融入大明的农耕社会就不错了,谈什么科学?

汉人的圣贤之书,对于外民族的同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蒙古,还是满清,一旦进入关内,无不以掌握汉人的圣贤之书为荣,而且这些人一旦喜欢上圣贤之书,就会逐渐失去原来的野性,变得和汉人一样文弱。

对于关外诸民族的同化,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期,他们现在还没有文字,无法知道本民族的过去。

朱由检记得一句话,但忘记了它的出处:同化一个民族,最好的方式就是割裂它的历史。现在关外的这些民族,根本没有历史,往往一个部落就是一个民族,如果他们接触到圣人之言与圣贤之书,被汉民族同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