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到了秋收的季节,各种农作物大面积歉收,才是百姓混乱的时期,搞不好就是民变,真要是这个时期,史可法绝对不敢离开赤塔太久。
在洪承畴的陪同下,史可法视察了贝东、青叶、长平三城。
三城视察完毕,史可法决定在青叶立府,而贝东、长平,是隶属于青叶府的两座县城。
他的理由有两个:一是青叶位于贝湖以南,左有长平,又有贝东,有利于管理两县;二是青叶的南面是喀尔喀蒙古,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漠北蒙古,大明需要在此驻扎重兵。
这样岭北省就有了第二个一府两县。
至于青叶人口过少,目前不过千人,史可法并不着急,贝湖周围还有好些闲散的渔猎部落,将来他们归化了,就迁到青叶,以增加青叶的人口。
为此,他将贝东知县马如来调到青叶,任职青叶知府,正式任命周虎为长平县参将,专门负责联络、归化附近的布里亚特人,一旦有人接受归化,便迁居青叶。
本来洪承畴还想继续西进,但史可法否定他的想法。
史可法认为,青叶刚刚立府,人心暂时不附,必须在军队的扶持下才能开展正常的工作,再说贝东县今年已经开始种植农作物,万一秋收的时候,农作物歉收,百姓缺少粮食,民心就会不稳,只有军队的弹压,才能维持安定的局面。
但洪承畴立功心切,最后与史可法达成协议:贝湖的南半湖已经开府立县,明军将沿着贝湖逐渐向北方推进,争取将整个贝湖收入囊中,假如明军捕获少量的当地百姓,就迁居到青叶,如果遇上人数多的部落,就在当地设立府县。
远在京师的朱由检,接二连三收到来自岭北省的讯息,虽然这些讯息都是他最期望的,但他的心思已经转向关内。
原来他着急沿贝湖向西扩张,主要是担心乌拉尔山以西的那个大国,但“双头鹰”发回的讯息告诉他,那个大国现在受到西南面的波兰与西面的瑞典的欺凌,南面的喀山汗国也在奥斯曼帝国的扶持下,不断侵蚀它的草原。
它自己尚自顾不暇,哪里还有力量向东扩张?
那些打着国家旗号的人,实际上并不是国家的军队,更不是闻名欧洲的哥萨克骑兵,而是一些皮毛商们自己的武装,因为是私人性质,人数不会太多,战斗力也不会太强。
这些武装起来的皮毛商,利用火器的优势,对付当地行渔猎生活的百姓还可以,如果遇上大明的正规军,自然是要栽跟头的。
所以朱由检不再关心岭北省的事,他只是嘱咐史可法与洪承畴,开疆的步伐不要太快,一切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要坏了大好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