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页

“改工部为交通部,部长李长庚。”

这又是一个不升不降的变动,现在朱由检大肆修路,交通部的职权更加突出。

“另外,增设一个水利部,部长刘荣嗣。”

增设水利部,刘荣嗣是不二的人选,他是治理河道方面的专家,在山东的时候,他就是以治理黄河、运河闻名。

刘荣嗣从户部侍郎升为水泥部长,也是升了半级。

“撤销礼部、鸿胪寺,改设外交部,部长方逢年,副部长黄晓福。”

“陛下,这外交部是做什么的?”

从名称上看,大臣们都是一团雾水,他们从来没听说过“外交”这个名词。

“外交部,顾名思义,就是与外邦打交道的,不管是大明的藩属国,还是西夷,大明都要与他们接触,了解他们,学习他们的语言、长处。”

“奥!”

职责明确了,大臣们却感到奇怪,方逢年原来是礼部左侍郎,他升任外交部长,那原来的礼部尚书黄立极呢?他原来可是内阁首辅,也没到致仕的境地。

朱由检也不理会大臣们的疑问,他依照自己的思路,继续下去,“撤销国子监、翰林院,改设教育部,部长孔贞运。”

这又不是意外的决定,孔贞运是孔圣人的嫡系子孙,原来的国子监祭酒,不过,朱由检现在在北五省推行义务教育,这孔贞运,也许要重用了。

众人又是拱手作贺。

“撤销都察院、大理寺,改设监察部,部长商周祚。”

既然监察部就是原来的都察院,大臣们自然知道监察部的职责,但商周祚在天启年间任兵部尚书的时候,就以刚正不阿著称,看来以后官员们的日子,怕是不好过了。

众人勉强向商周祚贺喜,一揖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