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还是要向士林开刀?贪墨问题,可是汉民族与生俱来的,陛下能治得了吗?换谁都是一样,还是贪墨,太祖为了治贪,连剥皮、抽肠的手段都用上了,结果还是归于失败。”
“所以朕打算让百姓去监督官员们,朕只有一双眼睛,可是百姓有无数双雪亮的眼睛,只要他们站出来,贪官定然无从遁形。”
“陛下,百姓连大字都不认识,怎么监督官员?除非官员受贿,被百姓抓个现行,但是,这,可能吗?”
“所以,朕打算在全国设立学校,让百姓的孩子都去读书,将来所有的百姓都识字,自然可以监督各地的官员。”
“陛下,就算百姓识字,也无法找到官员贪墨的证据呀?”张嫣还是不信。
“这个,朕暂时还没有考虑妥当,将来再慢慢完善,嫣儿也帮朕出出主意。”
“是,陛下。”
“嫣儿还有那些需要补充的?”
“臣妾刚刚听了陛下的高论,臣妾还要再细细揣摩,才能领会陛下的深意,臣妾只是建议,凡事需要循序渐进,千万不可牵涉太多,陛下是为了大明,但万一反对陛下的人多了,反而不好收场……”
“嫣儿想说什么就说吧,今天你是朕的私人顾问,不要有任何顾虑,朕局势想听听真话。”
“陛下,历史上改革者,都是不太顺意。”
“嫣儿是说,汉民族的改革者,除了商鞅,鲜有成功者?”
“就是商鞅,最后也是死在自己的新法下,陛下,凡事不能太过急躁。”
朱由检缓缓摇头,他幽幽地吐出一口浊气:“大明已经日薄西山,再也没有太祖、成祖年间的气象,朕打败建奴,也只是回光返照,如果不行改革,大明离朝代更替的日子,已经不远了,也许你我都能看到那一天。”
“陛下……”张嫣早就惊得张大了嘴巴,一点淑女的样子都没有,“这大明,真的到了这种地步吗?臣妾怎么看不出来?”
朱由检想到后世的历史,刚满四十的张嫣,在李自成打开北京城的瞬间,被迫与周玉凤、朱由检等人一起吊死的事,“嫣儿,王朝更替,都是历史必然,但其中的规律,还是有迹可循,数年前的陕西民变,已经给大明敲响了警钟,如果大明还是一如既往地沿着它的惯性前进,朕相信,你我一定能看到大明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