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大道,从京师至长城古北口,再到锡林,全长接近一千里,朱由检将它命名为第三大道。
第三大道几乎在京师的正北,暂时修筑到锡林,将来还会向北延伸。
锡林位于锡林河畔,西边六十里的地方,就是著名的敖包山,现在还是一片草地,只有稀疏的几个蒙古包。
但锡林的地理位置非常好,依山傍河,非常适合农耕,又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避过山川河流,交通极为便利,朱由检打算,将来在这里设立府治,按照大明的律法,开始统治大草原。
朱由检将第四军的第十师和第十一师留在锡林。
第十师负责在锡林筑城,筑城的劳力,就是奥巴大汗向朱由检提供的五千壮丁,这些壮丁,并不是免费的劳力,他们按照朱由检的要求,在更改了汉名后,参加筑城劳动,每个月有一两银子的酬劳,朱由检估计,锡林也不用筑成坚城,五千壮丁,两个月应该够了。
锡林城完成后,第十师将开始在城内建立军营和商贸区,以后就驻扎在城内。
第十一师则押着科尔沁裁减的两万余壮丁,开始从锡林向长城古北口方向修筑水泥路,现在锡林还没有水泥,只能修筑路基。
朱由检上次给工部发去圣旨的同时,也给海螺集团发出通知,要求派出人员,在锡林附近建设水泥生产线,估计半个月之后,水泥厂才会投产,那时,就可以正式浇灌水泥路了。
锡林的建设正如火如荼,但朱由检没有时间再指导了,他带着第二集团军其余的将士,从锡林出发,继续北伐。
朱由检知道,前面已经没有所谓的国家了,他将笨重的火炮,全部留在锡林,士兵们和第一集团军一样,只带着燧发枪和马刀。
布木布泰也随着朱由检出征,本来朱由检觉得北方的气候将非常寒冷,而且,军营中也不适合女子,不让她跟着,但布木布泰一直坚持着要跟随大军,她认为,北方的各个游牧部落,都与蒙古人有关,她熟悉蒙古语,正好给明军当个翻译。
朱由检也觉得,布木布泰是科尔沁的格格,与蒙古人同源,也许能帮助明军收复各个残余的蒙古部落,也就同意了让她同行。
从锡林向北,朱由检的行军地图上,什么也没有,大明对这里的地形,基本上是两眼一抹黑。
朱由检一面行军,一面让人画出地形图,为了侦讯周围的游牧部落的生活状况,两翼的骑兵,各自向外侧延伸了百里。
开始的时候,朱由检遇到的,基本上是科尔沁的各个部落,大明与科尔沁已经订立和约,他们与明军,基本上是井水不犯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