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全国都在放假,朝会本来没什么要紧的事,但朱由检在朝会上正式抛出了北伐的计划。
北伐大军一共有三路:中路是袁崇焕任司令的第一集团军,下辖第一、第二、第三三个新编军,约十万人,中路军是北伐的主力,从广宁东进,在越过三岔河之后,将沿着盖州、耀州、海州、鞍山、辽阳一线,指向建奴的都城沈阳;
右路是卫信的北海舰队,北海舰队的海军基本用不上,但北海舰队有三个陆战师,将在舰炮的掩护下,在旅顺或者金州登陆,会同毛文龙的东江军,收复辽南,并接应中路军渡过三岔河,在中路军过河之后,他们因为是海军陆战队,不再参加北伐,而是固守辽南,协助粮草物资的运输;
左路军同样是三个新编军,十万人,他们从长城喜峰口出关,先歼灭喜峰口外的蒙古朵颜三部,然后东渡辽河,奇袭沈阳。
朱由检估计,要让这些高官们都同意他的北伐计划,难度不会小,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万一朝臣们不同意,他就要乾纲独断,无论如何,大明要重振,建奴必须消灭。
也许是朱由检在新元单独会见他们的时候,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次朝会上,反对北伐的声音,并不强烈。
礼部尚书黄立极、兵部尚书李春烨完全支持朱由检的北伐计划,特别是李春烨,他已经等了好久了。
户部尚书毕自严、左都御史曹思诚处于中立,他们不主张北伐,但朱由检一定要北伐,他们也会支持。
提出反对意见的,倒是东林党的三位尚书:吏部尚书王永光、刑部尚书乔允升、工部尚书李长庚。不过,他们这一次倒不是联合起来,反对朱由检。
“陛下,建奴必须要征伐吗?成祖曾经五次北伐蒙古,蒙古依然是大明的国患。”王永光委婉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王爱卿,建奴屡次南侵,大明一退再退,现在还有退路吗?一旦山海关被攻破,建奴的骑兵,两三日就能直达京师,那时,我们将何以对付建奴的骑兵?”
“如果陛下一定主张北伐,臣定会支持,”王永光先表明自己的态度,“可是陛下,北伐真的可以让建奴臣服吗?或者大明军队北伐的时候,他们表面臣服,一旦大明的军队撤回来,他们又是反叛。”
“王爱卿放心,建奴不同于蒙古,他们开始向我们汉人靠拢,他们已经筑城驻守,只要我们攻破他们的城池,至少能将他们赶回长白山。”
“如此,臣没有问题了。”王永光退回队列。
“陛下,我有一问,”乔允升急忙出列,“此次二十余万大军北伐,加上运输粮草物资的辅兵,恐怕不下四十万,如此北伐,需要耗费多少钱粮?”
“哈哈,乔爱卿的问题,一定是很多人的疑问,”朱由检扫视了群臣一眼,“不错,北伐是要耗费大量的钱粮。那如果不北伐,就不用耗费钱粮了吗?你们可知道,大明为何财源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