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朱由检猛然一悟。
这是大批量培养人才最快捷的方式。
朱由检迅速在脑中盘算着,内阁已经撤销,六部已经摆平,问题是兴办学校所需要的条件。
首先是教员。徐光启在广州私开学馆,应该有一批教员,还可以从各地的传教士中聘请一批,再从国内网罗一批像徐光启那样的孤独的科技爱好者。
其次是场地。现在从零开始修建一所学校,时间太久,不如直接购买一所宽阔的房子,适当改造,作为学校,万一不行,还可以将宫中闲置的殿堂拿出来,特别是后宫,现在东西六宫都是闲置的。
再次是教材。上课需要专用的教材,这些必须交给徐光启这样对科技有一定认识的人,必要的时候,朱由检准备亲自参加对教材的审定。
最后是学员。大明有大量的落第秀才和不得志的举人,让他们进学校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大明科技的发展,也能为他们找到一条谋生的道路。不过,朱由检考虑到年龄大的人思想比较僵化,难以接受新鲜事物,暂时将学员的年龄定在二十五岁以下。
朱由检在纸上写写画画,终于敲定了各种草案。本来兴办学校这种是,交给礼部或者国子监更合适,但现在李春烨对朱由检最为了解,也最为理解,所以朱由检准备交给兵部,其它各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全力支持,特别是户部的资金支持。
最后,朱由检命令柳林给广东飞鸽传书两封。
一封给徐光启。
朱由检主张徐光启,带上他的家眷、书籍、人才,甚至是愿意来京学生的学生,由广东巡抚提供车马,立即来京,朱由检保证为徐光启提供最好的办学条件。
另一封给广东巡抚。
朱由检命令他为徐光启安排最好的车马盘资,如果徐光启有个三长两短,或者不愿来京,那他这个广东巡抚也可以致士归田了。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二月,徐光启一行终于来到京师。
朱由检兑现了承诺,他为徐光启提供了一切便利的条件,工部在京师的东北角,给徐光启找到一所极位庞大的闲置府邸,让徐光启组建大明科学院。
几乎与此同时,新编第七军、第八军整编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