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朱由检的意思,《工商律》将来会在大明推广,《工商律》应该由户部或者工部制定。不过户部和工部远在京师,对陕西的具体情况不了解,制定的法律未必适应陕西的具体情况。如果派人来陕西调研,一来一去,半个月就没了。所以先由陕西制定,再让户部和工部审核,如果审核通过,就在陕西开始试行,将来有可能在全国推广,也就是说,陕西在全国率先试点。

岐山金矿、郿山铜矿、南郑铁矿,已经将来可能发现的新的矿厂,因为生产的都是贵重金属,按照大明的法律,矿厂必须由官府主管。

私人可以投资,出资多的也可以参与管理,但所得的金属必须按市场的价格卖给国家,所得的盈利,除比照农业税十五税一的标准纳税外,其余的利润,五成上交省府,另外五成由投资人按照出自比例分成。

这看起来私人的盈利好像不高,实际上矿业的利润非常大,私人的分成还是很可观的,那些不参与管理的散户,基本上就是坐地分成,比放高利贷实惠多了,也安全多了。

西安府的工厂雨后春笋样一个个拔地而起,这主要是来自各地的商人们开办的。大明时代的技术还是比较原始,百姓稍经培训,就可以成为合格的工人。

而在延绥,朱由检也没有闲着,他现在就像是骑在脱缰的野马身上,注定过不了闲逸的生活。

朱由检现在已经不差钱了。

水泥是朱由检的基本收入。京师到山海关的第一大道早就全面完工,燕山一带的水泥厂开始向京师附近的大户出售水泥;河南省洛阳府,福王朱常洵开始修建跨府水泥大道。

玻璃厂已经生产出正品,在大明,玻璃可是有价无市,除了朱由检的厂子,只有南洋有少量的输入。一尺见方的玻璃,就可以卖出十两银子。光玻璃一项,每月就可以给朱由检带来五万两银子的收入。

富裕起来的朱由检,开始思考新的收入方式。在后世,他是化工专业出身,如果不能充分发掘专业所长,他感觉都对不住这穿越的身份。

朱由检在房间踱来踱去,他在寻找一种稳赚不赔的行当,就像水泥和玻璃。像红砖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行当,朱由检实不屑去做,他当时只是为了加快军校的建设速度,军校建设完工之后,朱由检就将红砖厂盘点出去。

不知不觉踱出院外,一名路过的亲兵正用崭新的木盆端着一盆衣服,见到朱由检,他弯腰行礼:“见过殿下。”

朱由检觉得亲兵有些面熟,却叫不出他的名字,为了掩盖自己和亲兵的距离,他装出很熟悉的样子,“奥,你在做什么?”

“回殿下,我刚洗的衣服,准备去晾晒。”亲兵果然上当,以为朱由检对他很熟。

“晾晒?这衣服洗过了吗?”朱由检随意在木盆内眇了一眼。

“回殿下,洗过了。”亲兵也下意识看了衣服一眼,羞红着脸:“天冷,衣服好长时间没洗,现在都洗不干净了。”

洗不干净?朱由检一顿,一道灵光从脚底直冲脑门,“你不用晾晒衣服了,立即上街,买十斤猪油和十斤食盐回来,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