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倭寇虽然只有两千,但悍不畏死,战斗力极其强悍,只怕其中另有隐情。”李春烨委婉地说出自己的疑虑,军报的内容太简略,具体的情况他也不清楚。

以奋武营的人数,能打败倭寇就不错了,完胜似乎不太可能。

当初他鼓动魏忠贤,推荐奋武营出战,是为了给奋武营练兵的机会,顺便看看朱由检搞的训练到战场是否有效。

他当时还留有后手,如果奋武营不能打败倭寇,他会调四勇营去山东,准备利用人数上的巨大优势消耗倭寇。现在,他的后手牌用不上了。

“爱卿是指?”连李春烨都不明白,平时很少关心朝政的朱由校当然更不明白了。

“军报上只有结果,详情等信王殿下回京自会明白。”李春烨都想直接去问朱由检了,但朱由检还没回京,军报是六百里加急,当然比朱由检来得快。

他希望是奋武营出乎他意料的强大,而不是秦永年和朱由检犯下大明军队常有的恶习。如果是他们二人谎报军情,即使他十分推崇朱由检,即使朱由检是信王,他也要向皇帝揭发他们。李春烨的背后是魏忠贤,在朝中,除了东林党,他谁也不放在眼里。

“爱卿是否认为秦永年谎报军情?”朱由校虽然痴迷于木器,但他不是傻子,李春烨显然话中有话,如果这么明显的话他都不懂,也不配当一名出色的木匠了。

“有信王殿下在,秦永年应该没这么大的胆子。”李春烨知道明军多有杀良冒功的传统,但如果倭寇未除,山东仍会有倭患上报,谁也瞒不住。况且秦永年自率大军驻扎山东,让朱由检回京,说明他心中无愧。

李春烨担心的是倭寇的数量没有这么多,山东文武为了推卸责任,夸大了倭寇的数量,而奋武营为了邀功,也就默认了倭寇的数量。

李春烨估计,如果夸大倭寇的数量,多半是朱由检点的头,所以他先把事情往朱由检身上推。

“那爱卿是认为奋武营的战斗力太强?”明军好久没有大胜了,毫不容易有了高兴的机会,这李春烨,怎么就这么不着调?

“老臣认为,如果奋武营战斗力强大,恐怕与信王殿下有关。”李春烨也不敢肯定,朱由检没有出征的记录,奋武营的战绩又太过惊人,实在不好判断。但他认定,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与朱由检有关那是错不了的。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冒功,应该是朱由检作的孽,如果真是奋武营的战斗力逆天,那应该也是朱由检的功劳。

李春夜觉得自己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第一次看不透一个少年,这朱由检,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