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想法,打算让帝国的一些年轻人去大宋朝廷里去效力。不是说当官啊,就是给诸位当个幕僚打打杂啥的,让他们锻炼锻炼,多学学、多看看,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有好处。当然了,这是双向的,假如大宋的青年才俊愿意,我也可以向帝国政府提出建议,在政府里给他们也提供一些实习的机会。这样一来,对我们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等他们这批人里有人成长起来之后,他们之间的交流肯定要比我们之间更顺畅。”
“……这,这也不是不可,不过请容我先上奏朝廷知晓。”文浩这次是真糊涂了,金河国在开放问题上来了个半遮半掩,让他窥探金河国真正实力的计划受到很大影响,现在对方的皇帝突然提出要互相交换胥吏,这岂不是又给自己提供了一个更加便利的机会吗?难道说这位皇帝老糊涂了?不像啊,这几天就他说得多,能让一大群大宋精英们老老实实听三天课的人会糊涂?可这是为什么呢?文浩想不通,所以不敢马上给出答复,只好用朝廷打个马虎眼,先拖一拖再说。
“嗯,确实需要上奏,我也只是建议,成不成还得帝国政府和议会说了算。不过还有一件事儿,宣抚使大人应该可以做主。我打算派一些帝国学生去大宋的学校里留学,就像航学学校里原来的大宋学生一样。帝国有帝国的长处,大宋也有大宋的优点,我想让他们学得更全面一些,采众家之长嘛。”洪涛没给文浩太多思考的时间,紧跟着又提出一个让文浩拖延都没法拖延的要求。南洋宣抚使,三路的学政也在管辖范围之内,只要不涉及考试和改革,光塞几个外国学生,谁都不用上奏,文浩自己就能做主。
“有陛下这样的师长,帝国的学生真是福气!三路的学府陛下随便挑,想在我的幕下任职亦可,这件事不用奏禀任何人。”文浩这句话确实是真心的,不管他对洪涛的看法如何,光就这件事而言,洪涛的做法真的让他很敬佩。
一个国家的皇帝,如此重视教育,处心积虑的为自己国家学生考虑,还不惜亲自上阵四处求人,这就是极度尊重知识的表现,和大宋士人的追去并无不同,很多地方甚至超越了不少。虽然这么做在大宋人眼里算是有失体统,但文浩不这么看,他骨子里也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对士人们那一套繁文缛节并不欣赏。
第029章 人心散了
“陛下真的要让帝国学生去大宋上学?这样会不会影响他们的思想?”看着最后一艘船离开了港口,一直都躲在后面不愿意搭理文浩的文南凑了过来,他对洪涛的想法不太理解。帝国的学生能去大宋学什么?诗词歌赋?帝国里不需要这些东西啊,学来干什么用?
“老文啊,你这就不对了,原来你是最看不上帝国学校里教授的这些课程,现在你又变成反对大宋学府里的课程了。知识这个东西,不能全部否定,只能说哪个更有用、哪些可以暂时不学。我让帝国的学生去大宋上学,也不是全要去,是有选择的。让他们去大宋待一两年,了解了解大宋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模式,对他们以后在帝国任职是有好处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越是互相了解,就越不容易发生矛盾。前些日子那份由帝国军官草拟的作战计划你也看到了吧?假如他们在大宋上过学,说不定就不会这么激进,你说呢?”
洪涛这番话说得半真半假,他其实不是想去弄什么文化交流,而是要尽量弥补他在教育问题上的失误。帝国的教育基本以实用知识为主,教出来的都是一群纯粹技术员和工程师,这种人思想太理性,考虑问题比较机械。如果能让他们去大宋学一学经史,顺便了解了解中华文化,说不定就能让他们稍微软一点,别整天老想着如何去侵略、殖民别人,什么玩意玩过了都不好。
原本洪涛是打算请一些大宋的文人到帝国各级学校里任教,但是通过这次讲课,他发现光靠一个人的嘴,想改变一群人的思想太难了。这些教师恐怕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帝国的环境同化,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想让帝国的孩子真的认识大宋,就得把他们扔到大宋去。不光孩子要去,还得派一些年轻的军官、毕业生、政府工作人员去,就算是一种挂职实习吧。
“他同意啦?”文南觉得洪涛说得很有道理,不再去纠缠留学的事情,但是一说起文浩,他还是一脸不屑,连名字都不愿意叫,只用下巴冲远去的船扬了扬。
“他敢不给我这个皇帝脸,我就敢把他折腾得鸡犬不宁。你这个堂弟是个聪明人,非常懂得让步和妥协。而且这件事对他并没坏处,朝廷里的主战派说不定还会对他另眼相看。”洪涛又开始自吹自擂了,就好像他算计到了所有事情。
“小人!”文南从嘴角吐出两个字儿。
“嘿,你这可是当着和尚骂秃子啊,而且这个秃子还是你的皇帝和老师!我的很多做法和文浩没什么区别,也是在利用别人、算计别人,只不过我是在为大家牟利,顺便自己捞点,他为自己牟利的成分更多而已。国家需要这种人,如果全是本本分分、老老实实的正人君子,恐怕会被人骗得连裤子都穿不上。其实不光我,慈家兄弟、麦提尼、慈悲,差不多也是这样的人,只要把他们的位置放正确,他们还是个好人。你们兄弟俩由于工作关系,不适合太亲密,但也不用搞得和敌人一样。文浩这方面就比你大度的多,好几次想和你说话,你都不搭理人家。何必呢,男人嘛,心胸就要大一些。”文家这两兄弟之间的问题,洪涛不想多管,但还是得劝劝文南,听不听再说。
对于自己国家的皇帝去给外国人上课,金河国的人民还是喜闻乐见的,这是一种荣誉啊,出去碰见谁都可以吹吹牛逼:我们皇帝厉害不?都能给大宋那群眼睛朝天的文人讲课了!
为自己的国家骄傲、为自己的皇帝骄傲、为自己的生活富足骄傲,金河国人是很骄傲的,他们走到哪儿都抬着头,都喜欢把自己的国旗挂在船上、印在货物包装上,张嘴闭嘴就是我们金河国如何如何。他们觉得金河国的每件事儿都是最好的,所以,他们对洪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大宋去交流,也不反对,尤其是国内的汉人,能让自家孩子去故乡看看,也算是一种光宗耀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