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让蒙古高层和你坐到一起谈,事情就解决了一大半!剩下就要看你如何说服他们开放口岸做生意了。我的建议是以利诱之,他们正缺钱,如果告诉他们开放口岸经商可以比种田收取更多的税,他们没有理由不同意。实在不成,我们就再退一步,只要一个港口做试点,先小规模的试一试,让他们尝到点甜头,以后再逐步增多开放口岸。”
如何打开一个封闭的市场,洪涛没研究过,但他觉得这不难,因为历史上有很多实例可以参考。当初英国人就是先用坚船利炮、后用利益敲开了大清国的国门。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一个道理,先弄个特区试试,只要一见到利益,政府官员们就立马站到了利益这一边,各种卖国手段层出不穷,比用坚船利炮打还省事、还彻底!
“就怕他们看不到陛下所说的利益。”文南还是觉得把握不大,他也不太想去当这个人贩子。
“也是啊,和不懂商业的人聊远期利益是有点对年弹琴的意思……要不这样吧,咱们来个包税制,只要他们开放港口,金河帝国每年不管有船没船去,都会给他们一笔固定的税钱,而且可以先付!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了吧?”文南提出的问题并没难住洪涛,他只略微思索了一下,就想出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看来陛下已经是智珠在握了……南就按照陛下的意思去谈,一边是上万名同胞的生命,一边是唾手可得的钱财,想来他们不会置之不理的。”文南一边说一边摇头,他不是不同意洪涛的外交策略,而是在替蒙古帝国惋惜。凡是让洪涛沾上边的国家,就没一个能全身而退的,包括大宋在内。
第134章 被问责
“那我就不多留你了,下午还得去接受议会的质询,我先得把手头的材料整理整理,不能让那群家伙把我问住!”聊完了正事儿,洪涛立刻下了逐客令。时间已近中午,如果文南再不走,他就得管饭了。现在皇帝吃饭也得花钱,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陛下……我听说议会的人对陛下此次大胜回朝颇有微词,还像审讯犯人一样责难陛下,这是不是有点过了?观历朝历代,能像陛下一样以少敌多最终还获得大胜的君王能有几个?哪儿有打仗不死人的?难道说就因为打仗死了人,就可以抹杀陛下的功绩吗?陛下仁慈,不愿意专权,可是也不能矫枉过正啊!如此下去,将来谁还愿意为国而战?难道说岳相公的悲剧还将在帝国重演!”文南本来已经起身告辞了,但是刚走了一步就又回过头站住,顺着洪涛的话茬说起了议会,越说还越激动,最后把一顶老大的帽子扣在了议会头上。
对于文南的指责,洪涛都快习以为常了,自打他带着半残的舰队回到金河城,就开始手把手的教授议会该如何履行他们的问责权。然后就有各式各样的人对议会的表现提出了质疑,尤其是跟着洪涛一起出征的海军将领。在他们看来,这场海战洪涛指挥得没任何问题,最终结果也达到了最高预期,凭什么议会还要对舰队司令指手画脚、挑三拣四的?
每一个提出这种问题的人,洪涛都会不厌其烦的去开导一番。不管对方接受不接受,都要和他们说清楚,这不是议会在故意迫害自己,而是自己要求议会这样做的,按照帝国法律规定,议会也有这个权利,凭什么不能去行使呢?授权就是为了使用,不用放着难道就为了好听?
“哎……过了过了,没你说得这么严重,我们边走边说。”文南长期驻外,他当然不知道洪涛已经成了金河城里最大的碎嘴子,现在洪涛还得再和他说一遍同样的话,但是想在洪涛家蹭饭是不可能的。
“议会的问责程序是合法的,也是我要求他们这样做的。不光是对我,以后任何人做类似的事情,只要关系到国家利益,议会就必须在行使完审批权之后再行使问责权。不能说一件事干完了就算完了,成功了大家呵呵一笑、失败了大家默不作声,或者推出一个倒霉蛋来当替罪羊,那样的话金河帝国与大宋、蒙古何异?每件事都要有人来承担责任,弄清楚事情的细节和经过,就是议会的责任。他们并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在帮国家把关。”洪涛先从法律上给文南讲解了一下议会的权利。
“可这样做不会伤了为国之人的心吗?”文南担忧的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好的出发点不见得能获得好的结果,历来如此。大宋朝廷里那些人也并不都是怀着祸国殃民的初衷去做事儿的,但最终结果确实是祸国殃民了。为啥?因为他们不用负责,如果事先告诉他们需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的话,我估计就可以避免绝大多数这种眼高手低、想而然之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在做任何一个决定之前,都会玩了命的去考证事情的可行性。”
对于这个问题,洪涛非常痛恨,啥叫出发点是好的?这个出发点如何量化、如何判断?你说你是好心办了坏事,问题是谁知道你到底是不是好心呢?总不能老拿一句摸着石头过河、交学费之类的话忽悠人吧?
“如此繁复的过程,会不会造成惰政?干事情越多越麻烦,啥都不干反倒轻松许多,长此以往,谁还乐意去干实事?”说起政务,文南一点不比洪涛弱,这才是他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