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页

“陛下还是别叫我先生了,这个称呼我还受不起,我也没有表字,叫什么呢?”这个年代的先生含义很重,洪涛不想让一个皇帝开口闭口如此称呼自己,心理负担太重,但他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称呼,总不能直呼名字吧,古代人不太习惯这样啊。

“无妨,达者为先,洪先生今年贵庚?可曾婚配?”理宗皇帝倒是挺随和,这点又让洪涛有了好感,他本人也是个不太在意礼法的主儿。

“我今年37岁,娶了四个妻子,孩子一大堆,呵呵。”洪涛一时间都有点忘了自己多大了,想了想才模糊记起来,这穿来穿去的,年纪好像已经没用了。

“比吾还要年长几岁……吾想洪先生刚才说的那些办法,好像花费起来甚巨,现在朝廷拿不出太多银钱,不知可有折中之法?”理宗皇帝有点吃惊,从面相上看,洪涛恐怕也就三十岁左右,没想到已经是奔四十去的人了。有心叫声洪兄,但是看到郑清之那张脸,只能作罢。一个皇帝随便和别人称兄道弟,会被大臣喷死的,还是说正事儿吧。

“其实钱对于一个政府……朝廷来说不是太难的事情,大宋目前不缺钱,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只是缺少把钱集中起来的办法。陛下肯定不会对子民苛以重税,我也不赞成那样做,固泽而鱼只能一次,不能长久。我认为国家就像是一个买卖,不能只顾着眼前利益,还要想更长远,才能把它经营好。朝廷目前缺钱,我有两个办法可以解决,说起来很俗,无非就是开源、节流而已。”

“先说开源,依靠税收很难快速让国库充盈,就算海峡公司再能干,也不可能短时间上缴海量税收,那只是细水长流之法。要想短时间内获得充足的资金,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借!”洪涛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并不太在行,但一说到如何赚钱,就是他的拿手好戏了。好歹也当过全球首富的人,就算不是靠他自己经营起来的,整天耳濡目染也会学到一些,拿来蒙现代人有难度,但是用来忽悠古代人,百分百好用!

“借!和谁借!谁有那么多钱?贤侄的金河湾?”郑清之忍不下去了,洪涛和理宗皇帝说的这些东西太出乎他的意料,原本他认为洪涛只是一个海上的势力,靠着祖传的手艺,凑得船多人多而已,正好可以拉来用一用。但他从来没想过要让洪涛去影响自己的皇帝,那样他这个宰相可就难当了,国家该如何治理应该是他们这些朝中重臣操心的事情,哪儿轮得到一个化外之人说三道四?即便说得有道理,他也会从心里抵触。

“郑相莫急……咱们还是用买卖家做比方说吧,比如说我有一家店铺或者公司,想去做一笔赚钱的大生意,手头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我咋办?无非就是两个办法,和同行拆借或者去用家产抵押!获得资金去扩大生意,等钱赚回来了,再把借的钱还给人家,多付一些利息就是了。看,问题解决了,买卖扩大了,钱也赚到了,借给他钱的人也没吃亏,拿到了更多利息,这是双赢,对吧?”洪涛假装没看到郑清之那张充满了不满的脸,依旧不紧不慢的讲他的生意经。

“可朝廷该去和谁借?世上难道还有比朝廷有钱的?”这次理宗皇帝也忍不住了,道理他听明白了,可是结论呢?

“和子民借!朝廷有这个信用,它对百姓并没有失去信用,可以用国家信用做担保,然后和百姓借钱。当然了,不能白借,要给出一个合理的利息,让百姓看到有利可图,百姓就愿意把钱借给国家先用用。在我的国家里,这叫做国库券,有一年期、两年期、五年期、十年期,时间越长付给的利息就越高。到期之后,国家凭借借钱时发给的票据,连本带利还给人民。而且这个国库券不用记名,让它能上市流通,这样还可以多出一种有价证劵可以炒卖,就像那些茶引、酒引一般。只要能让百姓看到获利的可能,他们最愿意的就是把钱借给国家,因为国家的信用最高,朝廷总不会随便赖账吧?”

洪涛又无耻的剽窃了后世的国库券,大宋虽然没有做到全完的藏富于民,但已经很不错了,民间资本很充足。这些钱并不全能用到投资上,很大一部分就躺在那里生锈,一分钱的财富都创造不出来。与其这样,干嘛不把这些钱拿出来放贷呢?你没这个本事、你不想操这个心、你没这个头脑……没关系啊,现在国家帮你操心、帮你思考、帮你管理,你就在家躺着等着赚钱吧!

要问大宋的人民愿意不愿意去买国库券,洪涛觉得前景还是很乐观的。古代人对政府的认同感本来就比后世强烈,再加上宋朝政府对子民也算过得去,信用还不错。要是说有什么难处,就是如何让大家清楚这个国库券是个什么玩意,别把它当成骗钱的把戏就成。这个问题很好办,朝廷可以用舆论引导嘛,知音报也能配合配合,只要有人买了,造成一个趋势,那就不愁国库券发不出去。

国库券发出去了,也忽悠人民买了,到期了能还上吗?洪涛觉得完全没问题。虽然南宋朝廷正面临着战争,但他们只要别乱搞,加上自己这只小蝴蝶拼命扇呼,经济状况至少不会快速恶化,说不定还能转好。而且这玩意也不用玩命发,先弄个几百万贯救救急,就算到时候南宋朝廷真拿不出这笔钱,金河湾也能替它还上。其实这些钱洪涛完全能拿出来借给南宋朝廷救急,不过他不想把这个朝廷养成懒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让他们自己折腾,才能健康成长,自己不应该过多干涉,更不应该扶着它走路,关键时刻提醒一下,实在不成踹一脚就足够了。

第158章 虚君、实相、台谏!

“其实一个朝廷想要赚钱,完全没必要从百姓身上下手,到处都是赚钱的好去处,国库券只是一种偏门,要想让国家长富久安,还有更好的办法。我就拿最熟悉的海商来说吧,他们的资金有时候并不充裕,往往看着能赚钱的买卖却不能去做。假如国家能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把国库中富裕的银钱借贷给他们,让他们拿去赚钱,然后付给国家一部分利息,这不也是双赢嘛。不要小看这个收入,真要是操作起来,这笔钱恐怕是个很大的数字,会让户部郎中把嘴笑歪了。而且这种借贷生意一旦做起来,就会占用很多人手,每座大城市里都可以成立这种机构,那些冗官正好可以安排到这些机构里去工作,依然是为朝廷效力,和做官没什么区别,这叫做金融机构。有了金融机构,就得有相应的监察机构,比如说金管局之类的,又能安排一部分冗官。虽然说机构多了,但增加的这些机构都是为国家挣钱的好买卖,他们不光不花国库里的一分钱,还要为国库创造利润,这就是节流。”光弄出一个国库券来,洪涛觉得还不足矣体现自己的才能,顺便把国家银行也搞出来得了,让那些闲着没事儿干的官员去银行工作,废物利用嘛,和冗兵去建设兵团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