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洪涛还有一个本事,那就是对所有他好奇、他喜欢的玩意,学过就不会忘,能记一辈子,但正经事就没这么好记性了,隔天、甚至转头就忘。有了这次试验和亲手成功的经历,斜隼拼接法就已经成了他记忆中的一部分,只要活着就忘不了。
那这个办法为何不用在探索者号和第二艘新船的制造上呢?很简单,洪涛对温老二和温老大一家人还不太放心,就像那张海图一样,他只会一点一点的教给身边的人,通过时间这个试金石慢慢试试身边的人是否可靠,是否能和自己一条心,然后才会青囊传授。这些技术都是能改变一个时代的东西,万一所托非人就让自己很难受了,技术扩散是洪涛支持的,但它有个前提,就是自己必须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之后,才可以扩散。
“听你的……加!”温老二让洪涛这一波又一波的新技术完全吃死了,想让自己的孩子学,那就不能反对,咬着牙、心疼死也得干啊。外人不明白龙骨拼接的重要性,作为一个船匠,温老二很清楚,能用短木料拼接成整根龙骨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那就意味着他和他的孩子以后再也不用为了寻找一根合适的龙骨木料而发愁了,造船的成本和难度会直线下降一大截。
“光加密肋条还不够,我琢磨明白以前船头的船板为何会被海浪掀开折断了,因为它们太薄、太长了,光靠胶和铁钉不足以让它们敷在肋条上。我的建议是把船头部位的船板加厚、减短,船身部位的船板也要加厚。”洪涛觉得用一个龙骨拼接法就换了一个同意加密肋条还不太合算,进而又提出了一个让温老二咬牙切齿的要求。
“多厚?”温老二既然已经退了一步,就不在乎再退一步。
“6寸!”洪涛生怕自己表达不清楚,还拿起一根肋条木料比划起来。
“肋条才6寸厚,船板也6寸?”温老二还是没忍住,不得不再次准备和洪涛开始抬杠。
“把肋条加厚到8寸吧,不过隔断板可以减少到2个,这样也不会浪费太多木料,您说成吧?”洪涛也怕把温老二逼急了,自己也退了一小步。
“减少横断板如果船只漏水怎么办?”温老二不光是心疼木料,他还是很负责任的。隔断板就是隔水板,减少隔水板就等于减少了隔水舱的数量,这样的船他认为抗沉性不足。
“您看啊,我们的肋条比以前加密了一倍还多,船板也比之前厚了一倍,要是再弄那么多隔断板,船就太重了,跑不动。一艘好船,坚固、适航、速度、灵活这些参数要兼顾才可以,不能有任何一个方面太缺失,也不需要任何一个地方太突出,那样就会牺牲其它方面的性能。”
第095章 望远镜
洪涛其实连一片隔断板都不想要,防水隔舱技术不适合战舰。它把底舱分成了很多单独的空间,是增加了抗沉性,但是却限制了底舱的空间。后世里很多战舰之所以也有防水隔舱,那是因为后世有了防水门技术,需要的时候可以在隔舱之间通行,可是这个技术洪涛弄不出来,没有橡胶可用。
减少了隔断板会不会让船只的安全性下降呢?不会,加密了肋条和船板,等于是把隔断板的功能分配到肋条和船板上了,这是两种思路完全不同的设计思想。一种是细龙骨、细肋条,搭配隔断板来提高船只的抗沉性;一种是大龙骨、粗肋条、厚船板的空心构造,靠加强外层结构强度来增强船只的抗沉性。两种设计思想各有各的优缺点,只是针对用途不同罢了。
大宋这种船只结构造价低,建造方便,正常海况下安全冗余更多。但它没有坚固的外壳,抗大风浪和抗打击能力弱,适合于近海商船。洪涛这种结构更像19世纪的欧洲风帆战舰,没有防水隔舱,只有坚固的外壳来抗击大浪和炮击,不漏是不漏,小漏可以靠船只整体的浮力坚持,大漏就没治了,等着沉船吧。
那能不能把船造成既有坚固的外壳、又有防水隔舱的结构呢?能!但是造出来之后没有大功率驱动设备根本跑不动。一战和二战时那些庞大的战列舰就是这种两者兼顾的设计,在风帆时代是行不通的,风帆没有那么大的驱动力,只能二选一。要外层坚固就没有隔舱、要隔舱就没有坚固的外层,非要二者兼顾的话,基本就跑不动了,一艘没有速度的船,洪涛肯定不会要,那是活棺材,再坚固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