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页

明代文献《使琉球录》里有嘉靖、万历年间出使琉球的记录,从福建到首里(即现在的那霸)需要七昼夜,慢则十日可达,可以推算出当时帆船的航速大约在一昼夜行八十多公里到一百二十公里之间。

上面都是中国硬帆船的航速,是不是欧洲软帆船就能跑快一些呢?这还得分析,有记载的就是1660年7月巴达维亚总督派遣范德兰率12艘帆船到湾湾用时65天;1661年驰援湾湾的雅科布·考乌率领10艘军舰经38天于7月18日到达湾湾,这样就可以可推算出欧洲软帆船一昼夜航行约六十到一百公里之间。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帆船速度不快,其实大航海时代欧洲帆船照样快不到哪儿去。盖伦帆船的平均航速也就是7节左右,地中海排浆帆船快速航行也只能在8节左右,而且只能保持一整天,时间再长桨手就划不动了。就算是极端冲刺能跑出11节以上的航速,但也只能保持20分钟,不在远洋航船之列。

这里所说的都是远洋商船和武装商船,如果换成战舰的话,船速还能上升一些,但是不会太多。别说清末的英国战舰,那时候都是19世纪了,平均航速也就不到10节,否则也不会被航速能保持11节的蒸汽船所代替。

当然了,也不是没有例外,不管是古代中国还是欧洲,都有一些近海海船可以跑得比较快。比如说在福建沿海有一种排水量200吨左右的帆船,当地叫做绿眉毛,有三支桅杆五六面大帆,它有记载的航速是平均9节。不过这种船只适用于战舰,船身瘦长,无法装载太多货物,所以又叫鸟船。

那有人问了,洪涛环球航行的时候,为啥那艘帆船能跑出30节的高速呢?两个字儿:科技!三个字儿:高科技!

后世的帆船和中世纪的帆船完全是两个概念。首先就是船型,它是由计算机辅助设计出来的,而且吨位很小,非常适合高速航行。其次就是材料,从船体到桅杆再到船帆,都是既轻又坚韧的合成材料,帆的推重比非常大,在古代是无法找到这么好的帆布和这么结实的桅杆的。如果强行把桅杆加高、帆面积加大的话,还没等船速上来,桅杆就先被帆拉断了。最后就是用途了,古代的帆船不管是商船还是战舰,都是以实用为主,上面要搭在很多货物和人,现代的帆船主要是为了玩和比赛,一两个人就能驾驶,不用太多考虑转载量问题。

另外现代风帆的使用方式和古代风帆完全不同,虽然看着都是那么一块布,但实质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古代风帆主要是利用顺风航行,这是科学技术的限制,他们不懂伯努利原理,自然而然的觉得顺风要快一些。其实不然,当飞机发明之后,大家就琢磨出一种利用机翼原理让帆产生压强差的技术,后世的帆船都是这么设计的,它在侧风的情况下要比顺风快很多。

其实现代远洋货船的速度也都不快,全是十多节而已,就算是战舰也不能长时间保持高速航行,那样机器受不了。所以说在大海上远航,主要参数是平均航速,高速航行只适用于特殊情况,不是说不重要,但绝对不是首位的。

按照这个速度,考虑到顶风以及休息的时间,陈名恩他们从宁远河口到振州也要20个小时左右,来回需要两天,再在当地出售货物、购买货物、怎么也得四五天之后才能回来。

第025章 动员

那洪涛这段时间要干什么呢?他不打算继续用地笼捕鱼,因为捕回来也不能长时间养活,死了又不能保鲜,所以他打算先去试试滚钩和螃蟹龙的效果,螃蟹抓回来比较好饲养,不吃不喝也能活上十多天。大鱼嘛,如果真捕上大鱼了,洪涛就可以再跑一趟振州,把大鱼给陈名恩送过去,也不耽误销售。

想出远海,首先就得有帆,这个目前已经具备了,下午之前,第三面新帆就能完工,这样有两艘装备了新帆的小木船同行,安全问题基本就解决了。还得准备给养,想捕大鱼就得出远海,一来一回加上捕鱼作业时间,怎么也得四五天,这个吃喝就要备足,尤其是淡水。

最主要的一个问题还不是船和给养,是天气!如果不懂得预判天气变化,有再好的帆、再好的船、再多的补给,跑得越远就死得越快。赶上台风什么的,连后世那些高科技帆船也得崴泥,跟别说这种破木头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