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页

见吕光午显然认可这一点,而郑明先则是并未被说服,他就词锋一转道,“当然,我也知道,最初的汪直徐海等人也好,后来的林道乾林阿凤等人也罢,全都是滑胥至极的大盗。之前每次朝廷招抚时,他们都是借此漫天要价,随即占据膏腴之地,又趁着官府倚重他们去铲除别的海盗时大肆扩充实力,继而又复叛,都是些首鼠两端的货色,所以朝廷招抚此等人,往往用的是分化离间之计。久而久之,他们也有所提防。”

招抚其部下,不赦其首脑。以至于部下为了荣华富贵,常常斩其首脑作为进身之阶。古往今来,这是官府对付绿林好汉以及起义军的不二准则。

吕光午见汪孚林并非不知道其中规则,不由饶有兴趣地问道:“那你想怎么招抚?”

“吕师兄和郑先生对于佛郎机人知道多少?”

汪孚林先是如此一个反问,不等吕郑二人回答,他就给他们普及了一下欧洲大陆势力分布图,顺便普及如葡萄牙西班牙之类的汪版译名——当然,他完全把这推到了贾耐劳身上,声称这是自己从天主教传教士那儿听来现学现卖的——而除却介绍了那些欧洲国家之外,他还顺便解说了一番那些弹丸小国对于非洲亚洲美洲的殖民。

当这些科普告一段落,他留了一点点时间给两人消化冲击,这才开口说道:“其实,从唐宋开始,我国就一直有人前往安南、暹罗、吕宋、满剌加等地,我朝更是常常封赐这些国家。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时,也曾经扫荡海盗,扬大明声威。然则几次下西洋,都是大笔金银绸缎撒下去,运回来的苏木胡椒却是历经几十上百年还在仓库里,甚至用来给官员折俸,可谓劳民伤财,所以后来此举再不复行。”

“可如今满剌加这样的藩属国为葡萄牙人所占,王子哭诉,我朝却认为鞭长莫及,只因为葡萄牙人和倭寇一起祸害沿海,因而与其打过几场,可最终还是因为官员受贿,容许他们在濠镜安居,以至于南洋诸国基本上已经不朝贡了。而虽说当初租借濠镜是地方官员收受贿赂,但朝中默许,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尝不是如此?”

“如今葡萄牙占了满剌加,西班牙占了吕宋,而在欧洲更多的国家,对东方财富的向往却没有少过。在他们眼里,包括大明、日本、朝鲜、琉球、印度等诸国,全都被称之为东方,遍地是黄金的东方。一旦他们腾出手来,无疑全都会加入到利益争夺之中。毕竟,丝绸也好,瓷器茶叶也好,对于欧洲的那些达官贵族来说,全都是最最珍贵的商品。我听说欧洲的那些国家王室之中,流传一句话。要征服世界,先征服海洋。”

吕光午毕竟心思灵敏,又比较开明。此时此刻他只觉得脑际灵光一闪,却又抓不太住,只能抬手示意汪孚林先缓一缓。而郑明先毕竟因为父亲,对于海战海防等等,都有相当的浸淫。他斟酌片刻,突然谨慎地开口问道:“汪公子提到的欧洲那些国家中,愿意乘船出海,四处侵略,占人国土的人,是否和我大明的那些海盗又或者走私贩子差不多?”

“郑先生果然敏锐!”汪孚林见郑明先这么快找到了其中重点,立刻笑了起来,“除却落魄无着落,想要赌一赌运气的,以及在国中犯有重罪,想要远渡重洋找一条富贵荣华之路的,真正的达官显贵,又或者生活安稳的人,有谁愿意冒生死之险出海?他们可不讲儒家那些仁义道德的一套,有的时候,一个国家为了打败另外一个国家,国王不惜向商船发放合法的私掠证,让他们抢劫来往的别国商旅,借此壮大自己的实力。”

“这些外邦之事,你说得头头是道,不担心有人夸大其词?”郑明先骨子里毕竟还是受儒学熏陶多年的读书人,而且对待这些形同怪谈的信息,他还是有所保留。可汪孚林的下一番话,立刻让他哑口无言。

“试问郑先生,如果葡萄牙是如同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那时候,对藩属国以礼相待,甚至仗义相助除去封堵航路海盗这样的人,那么缘何他们当初会一度在沿海烧杀抢掠,和倭寇沆瀣一气?当然,这些事并非我一次濠镜之行打听来的,我少时图一时口舌之欲,因一次偶然接触到从海外带来的一种植物辣椒,便一直托人寻访海外各种珍奇种子,在此过程中,也算是打听到很多朝廷不知道,又或者根本不屑于去了解的事。”

汪孚林见郑明先半信半疑地瞥了吕光午一眼,随即勉强接受了这种说法,他就轻轻用手敲着船尾的栏杆,低声说道:“林道乾远窜暹罗的北大年,如今是生是死不好说,此次又传言他潜回了潮州府,不论真假,其部属以及后裔在那边定居的却必定不少。而林阿凤就更不用说了,甚至一度远至吕宋,建国时当地土人还将其尊奉为王,如今又被人撵了回来!彼等海盗招抚之后居于本地,时时复叛,遗祸无穷,何妨令其名正言顺远窜海外?”

想当初,据说欧洲那些国家不是曾经一度把美洲当成流放犯人的地方?

见面前赫然是两张目瞪口呆的脸,汪孚林便耸了耸肩道:“当然,这只是一个设想。想来对于这些受不得拘束的匪类来说,在海外占山为王,逍遥度日,远比在朝中受约束强,但是,也得给他们一定的甜头,不能只是画饼充饥。当然,重要的不止是他们对此的态度,也在于朝廷的态度,官府的态度。但我想来,满剌加吕宋等地土人翘首期盼天军解救已久,既然如此,派这些挂着官兵名头的人去解救他们脱离魔掌,这好歹也是一个法子吧?”

这是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