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页

见邵芳满脸的愕然,沈应魁便笑道:“岳父不信?要说我自己都觉得,新昌吕公子竟识得我这个小小的府学生,实在是令人受宠若惊。吕公子说是闻听我文武双全,所以前来拜会,又一点都没有前辈架子,还拉着我比试剑术武艺,末了还指点了我不少,着实让我受益匪浅。得知我来见岳父,他原本打算同来,结果听说郊外一老农竟然能徒手抬起大车,就带着随从去亲眼验证了。”

吕光午这是干什么?遍会天下英雄?

邵芳着实觉得自己整个人都有些糊涂了,到最后只能归结于吕光午有钱有闲又不想做官,所以吃饱了撑着游历天下。于是,听到沈应魁兴致勃勃说着如何与吕光午切磋,如何闲话天下英雄,又如何谈论经史文章,他到最后不得不提醒了几句。

“应奎,吕光午说是不肯出仕,当年甚至无视胡宗宪的推荐,可说到底是因为那时候当权的是严嵩,是谁都得低头,他不愿低头就只能这样。而后来徐阶当权,他又和胡宗宪有关系,自然更不会得用,所以干脆一味破罐子破摔了。”

“但你不同。”他用这样四个字做结,却是满怀期许地说,“你是府学生,而且在常州府官面上也算是趟得开,只要能考中举人,不论进士是否能考得上,我都保你前程似锦!”

沈应魁顿时苦笑。他知道自己这位岳父功利心重,说得好听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说得不好听就是自视太高。他也知道邵芳是为自己好,只能赔笑听着,到最后实在是有些耐不住性子了,便顾左右而言他道:“对了,常州府苏推官对我说,新任应天巡抚张佳胤刚上任,打算整顿南直隶的风气。连日以来,常州府那边抓了不少小毛贼,苏推官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大盗他抓不住,也只能用这些小贼对付一下张巡抚的怒火了。”

“张佳胤是首揆高阁老启用的,若非他老人家,张佳胤这辈子顶天就一个布政使。不但是他,南直隶巡按御史三个人里头也换了一个,那个蔡应阳上任没几个月,手底下已经倒了三个人,现如今又奔徽宁池太道那位分巡道去了。如果我没记错,这位子烫屁股,前两任下场都不怎么样。蔡应阳也是为了高阁老的肃贪方针下来的,这一年多来,每月各地查处的贪官污吏至少就有三四个,这才是大手笔!”

邵芳犹如朝中大佬似的点评人物,却没注意到沈应魁满脸的不以为然。人在什么位置就干什么事,随心所欲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就行了,又不是朝廷官员,操那闲心干嘛?

第三六九章 气势汹汹

渔梁镇徽州米业行会的总仓中,几乎一直都满满当当囤积着粮食。但从动态来看,米价高的时候,这里会有络绎不绝的粮船开往杭州,甚至再从杭州运往苏州,而米价低的时候,又有大批粮船从反方向行驶过来,将这里填得满满当当。据说那些原本都只是小打小闹的坐商们,一进一出都获得了很高的收益,而在最近这些天里,还有另外一种传言同样很有市场。

歙县令叶钧耀叶县尊,也在通过歙县预备仓搞这样一进一出的把戏,得益颇丰。原本空空如也的歙县预备仓在这位县尊上任将近两年之后,已经囤粮超过七千石,尽管这远远不到明初的衡量标准,但放在现如今,却是一个非常了不得的成就。须知湖广这样的产粮大省,去年碰到天灾之后,一样曾经闹过粮荒,归根结底,一来是地方官和粮商勾结倒卖粮食,二来就是仓库粮食不够。

也正因为如此,根据各式各样有鼻子有眼的流言,歙县叶县尊自己豪富不说,而且掌管了一笔比寻常县衙公费更大的活络钱。一传十十传百,最初的几百两成了几千两,几千两又成了几万两,更有甚者说是歙县衙门埋着几万两黄金,全都是叶县尊抄徽商的家抄出来的。这样匪夷所思的离谱传闻大多是不少从外头回来的徽商传,本地人却大多嗤之以鼻。

尽管之前一怒之下,拉着叶明月和许薇一块退出了衣香社,但小北对于汪孚林那个什么八卦社的名字嗤之以鼻——因此,在某几位当了和事佬的千金说和之后,她偶尔还是会和叶明月一块去坐坐。她从来都不在乎那些异样的目光,因此所谓叶家庶女这个名头,愣是没有给她带来什么困扰。可这会儿她和叶明月出了府城一座豪宅上车之后,却是又气又恼,最后忍不住用拳头敲车壁。

“太夸张了,她们怎么能这么说爹爹,那些乱七八糟的分明是别有用心的传言!还几万两金子呢,为了贴补爹做官,祖母倒是拿出了两百两金子!”

见小北这么气愤,叶明月没说话,心里却也忍不住寻思这奇怪的流言从何而起。新任徽州知府姚辉祖上任之初,和段朝宗一样,采用的是无为而治的方针,并没有过多插手下头事务,父亲对那位姚府尊也颇为恭敬,理应不是府衙那边故意放风给父亲抹黑。至于那些乡宦,自从汪尚宁折戟之后,大多就老实了,这一年多来也相安无事。至于县衙的属官属吏,基本上都被父亲收拾得服服帖帖,那么,会是什么样的敌人和父亲过不去?

她正想着,突然只觉得耳朵旁边传来了小北低声的嘟囔:“不会是汪孚林那家伙捣鬼吧?他回来也有一个月了,跟着柯先生和方先生读书倒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倒有功夫和三班六房的几个人神神鬼鬼的,每次来见爹也是关起门来密议,最近又没什么大事,用得着这样干,要不要我去偷听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