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3页

“不用行礼了,都坐下。”刘钧坐在上首对一众中枢重臣道。

“今日朕召诸位总理参政前来,有两件要事吩咐。这第一件,是朕已决意明年五月亲征漠西蒙古,打仗是军队的事情,但外交、后勤这些需要由朝廷诸官配合支持。筹备粮草,准备器械,拔付战争的款项费用,另外还要派出使臣前往叶尔羌、沙俄甚至是乌思藏等地,尽力做些外交工作,拉拢分化敌人等等,这些都要马上去安排并抓紧。”

七位总理参政,都只是点头,没有人再反对了。

“很好,既然大家都点头,那就要全力以赴,不要阴奉阳违。有意见就说,没意见了就努力去落实,朕最讨厌的就是阴奉阳违,背后扯后腿的行为,若有人有这样的念头,朕绝不容忍。”

“好了,第二件事,就是官吏大考。这也是一件大事,朕很重视此事,也希望你们重视起来,朕准备从朝廷各部衙抽调专人,组成一个联合考核组,专门负责此次考核。”

官员考察,其实各朝都有。

比如明朝之时,就有专门的京察制度。

京察是京官考察,最初三年一察,后来十年一察,最后又改为六年一察。四品以上官员考察后,或升或黜,由皇帝亲自裁决,五品以下的退休、降职、免职和革职各有不同,也称为内计。

有内计当然也是外计。

外计就是专门考察地方官员,也称为大计。在明朝时,京察是由吏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联合负责主持。

这种考核制度本质上当然是积极的,京察把考察的不称职官员共分为年老、有疾、罢软无为、贪淫、酷暴、素行不谨、浮躁浅露、才力不及八类,其中年老有疾强者退休,罢软无为、贪淫酷暴者革职为民,素行不谨者免职,浮躁浅露、才力不及者降一级外调。

考察的方式,则是采取向部院发出访单匿名考察,完成后由内阁票拟去留,或者发还各部院重审议定,最后造册奏请皇帝裁决,将察疏下发。在京察结束后,言官对留用官员的弹劾,则称为拾遗。

因京察免职的官员,不得再叙用,而被言官拾遗所攻击的官员,一般也无人有幸免。

不过从万历时期开始,京察就变质了。京察开始成为党争工具,东林、三党三大派系相互倾轧,势如水火,直至明亡。

晚明之时,内阁辅臣以尚书衔兼殿阁大学士,掌握票拟批答的权利以协理朝政,地位在六部之上。

而内阁辅臣再掌管吏部兼领铨选,那就与前朝的宰相无异了。因此到了后来,明朝特别规定吏部尚书不入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