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钧一返京时,陆皇后就向皇帝直接提起了两个嫡出皇子的封爵问题,她直白的表明,希望皇帝考虑册封皇嫡长子刘和坤为皇太子,并希望嫡次子,也就是她刚生的皇七子能够封王。
陆皇后能够容忍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容许他将大群的蒙古、女真等贵族女子迎入宫中,甚至皇帝娶朝鲜公主、日本女王入宫,也没有反对,可事涉自己的儿子,她就不会丝毫让步。
此前皇帝不肯封太子,说是皇子们年纪还小,先封国公,陆氏也就听从了。但现在任什么李氏的儿子就封王了?
她的儿子那是皇家嫡子,尤其是刘和坤,不但是嫡子,还是嫡长子。做为皇帝和皇后的嫡出长子,册封他为太子那是极自然的事情,将来这个庞大的帝国,自然也得由他来继承。
嫡长制可以说是宗氏继承制的核心,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宗法继承制度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嫡子,就绝不会立庶子,只以嫡长立,不以庶长立。在嫡子之中,则立长不立贤,不立最优秀最贤的,而立最长的。
这个嫡长制保证的就是继承制度的秩序,因为贤不贤是可能会有变化的,但长幼却是不会变化的。立嫡立长,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公平和稳定性,不易起争乱。
但是陆皇后向皇帝提起此事时,皇帝却没有接受她的请求。
刘钧没有直接说并没有考虑嫡长继承制,在刘钧看来,嫡长继承制自然是有其优秀的一面,但也有其不足之处。有利的自然就是容易保持传承的稳定,不易生乱。但不足的地方,当然就是嫡长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若是嫡长子只是一个平庸,甚至不合格的继承人,那么把一个庞大的帝国交给他来继承,无疑是一种极坏的选择。
当然,现在皇长子刘和坤才三岁,谁也不能保证他就不会成为一个贤君。
但刘钧不愿意去赌,因为这孩子也有可能并不适合继承人的位置。而一旦早早立为太子,到时想改变,却很难了。先立再废,更加不可取。
刘钧打算慢慢看,他现在已经有十三个儿女了,其中有了七个皇子,最大的才三岁,最小的才三个月。
而且刘钧才二十多岁,以皇帝那么多妃嫔以及如今的年纪来看,若是皇帝勤劳耕耘,而医疗又能做好看护,少点夭折,皇帝生个二三十个皇子甚至生五六十个上百个都不是问题。
汉时的中山靖王,明朝时代王系的一位郡王,那都是儿子过百的。
在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皇子中,谁知道哪个最优秀?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刘钧并不肯早立皇子。之前他以皇子年幼为由,还特意只封两个皇子为国公。可现在因为皇次子封为郡王,终于让陆皇后不肯等待了。
尽管刘钧跟皇后解释,封次子为朝鲜王,只是为了合并朝鲜所需,因为刘和坤有朝鲜王室血脉,立他为朝鲜王,能够更好的安抚朝鲜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