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拼音法虽然有些不足之处,比如用夷人文字来拼音等,可他还是能一眼看到价值的。这简直是一项能青史留名的创举,皇帝怎么可能创的出来。
肯定是哪个宿儒音韵大师研究出来的,然后被皇帝抢去自居功劳。
不过这话他肯定不敢说,连怀疑的语气都不敢透露。
“陛下天纵之资,此等汉字拼音之语实在是高。”
然后李建泰又问出了第二个问题,“陛下创此汉字拼音之法,是准备以大都话为通用官话?”
刘钧点了点头,既然大都话有这么广的普通范围,那以朝廷的角度来说,自然应当选这种普通最高的语言来推广,这样才更有效率。
“以后大都话就叫北京话,普及天下,也可称为普通话。今后不论是天南地北,不论是草原还是诸岛,都要普及推广。”
不过这是个长期任务,就算朝廷大力推行普及,一时半分也不可能做到。但朝着这个方向总没错,刘钧的计划是自己弄出了这个拼音表,然后让李建泰这个校长带头,先完善起来。
“给你一个任务,完善这个汉语拼音,然后以此编写一本字典,就叫大汉字典吧。”
字典可是一本识字的好工具。
在中国古代,也称为字书,字书兼字典和词典功能。最早的字书,应当要算是战国之前的尔雅,后来汉代时又尔雅注,朝廷甚至还专门设立了尔雅博士。
刘钧现在就准备配合汉语拼音和简化字,编一本大汉字典。
为汉字提供音韵、意思解释、例句、用法等。
他希望到时所有学校的学生,都能人手一本大汉字典。刘钧可是记得清楚,后世他自己开始读书之时,字典可是给了极大的帮助。
有了汉语拼音,再有了简体字,再加上一本大汉字典,刘钧相信,到时就能迅速的提高百姓的识字率了。只要完成初小三年教育,以后有本字典,就不用怕识不全字了。
刘钧甚至已经在计划,今后还要再编一本词典,不是简单的词典,而是编一本带有百科全书元素的百科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