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页

若说没有心中不满,那是假的。好在他入仕途时间不长,虽心中肉痛,可也觉得朝廷的法令没错。

好在这段时间天天忙着清丈田地,追缴欠税等,忙的四脚朝天,也没有时间却心疼。

今天是发薪日,说来他还没有拿过新朝的俸禄呢。

想到这里,他有些担忧,也不知道这个俸禄会是多少。虽然之前皇帝登基之初就下诏,天下官吏俸禄加倍。但一个七品知县,原来年禄不过九十石,折合每月不过七石半禄米,就算加一倍,也不过一月十五石米而已。

况且原来的俸禄还有本色折色,部份发银,大部份发米,还有许多用绢、布等实物折发。东西领到了,还得自己去卖,一转手,又得亏上许多。

如果仅是这样的加倍,那根本不够养家的。

现在连税赋都是朝廷专门的部门收缴,他们地方衙门只是配合。没有了税收之权,自然也没有了火耗截留,上面又不许再加征加派,眼看着每年的常例也要没,魏养浩最近真觉得挺心烦的。

魏养浩也想公正廉明,并不想沾上个贪官之名,可他也还得养家糊口,也得吃饭穿衣。他不去索贿受贿,可俸禄如此之低,收点常例也是没有办法之事啊。况且他虽然每年收的常例不少,可也一样要往上送常例,每次要给知府、知府衙门、道台衙门,甚至是布政使衙门、巡抚衙门、总督衙门都得送,若是逢上京察之年,入京考核,那更得给各个京师衙门送礼。

穿好衣服,出门,书童和长随一脸不安的站在那里。

“以后收敛点。”

到了衙门,堂上和前院里已经站满了人。

陈留县有正式官身的只有几个人,不入流的吏目也才几个,但在衙门领工食银的却足有好几百号。这其中既有三班衙役,也有巡检和弓手们等等,总之人很多,那些什么门子、轿夫、牢头、忤作、仓头等等。

这些都不是经制吏,也就是没有正式编制的临时工。他们拿的工食银,也是本县内征收的丁银、役银,然后雇佣的。有些人只属于临时差派,有些则是全天侯的工作了。

不过这些人的工食银都很高,一年可能也就六七两。很多一个月只有几钱银,这点钱当然不够吃饭,因此他们便靠手里的这点官府给的权力,去搞额外的创收。

说白了,最后这些人的收入其实不低,最终这些负担还是转给老百姓头上了。而且以往那些大户是不负担这些的,都是普通小老百姓承担。

新朝的第一次发薪,大家都很期待。早早的来到衙门,还有人询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