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周是个儒学大师,也是个东林党人,还是一个自认正派君子的人。对于东林,他有清楚的认识。他当初支持梅之焕李长庚,如今则支持吴甡,在刘钧的问题上,他坚决赞成不能放纵刘钧。认为这是一个极端危险的苗头,如果说党争误国,那么一旦让武将完全掌握军队,那就更加危险。
这完全是出于朝局长远的担忧,并非出于党同伐异。
但有了这位都御史的支持,言官们的攻击越发猛烈。
满殿君臣,上至皇帝,下至七品的科道言官,都觉得眼下关外形势大好,是时候该遏制下刘钧了。
殿中官员,都在等待着皇帝的开口。
崇祯坐在那里,心里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缓缓道。“近日科道接连上本,弹劾辽东提督楚国公朱慈烨消极避战,不知诸卿有何议论?”
第三百四十章 免职
天子的问话,引来殿中朝臣们心中的一阵激荡,终于要开始了。
不过却没有人马上接话开口,殿中反而一阵静默。这静默让崇祯有一刹那的疑惑,难道刘钧在朝中人缘如此之好?
倒不是刘钧人缘好,要不然也不会有无数弹章飞上御案了。只不过,人的名树的影,刘钧毕竟是本朝的一个异数,二百余年大明朝,还从没有出过他这样的人物。一时间,没有人第一个站出来。
毕竟,刘钧虽然才二十来岁,却还有着一个阎王爷的混名。
殿中的沉默让崇祯脸色有些难看,一个个飞章弹劾,措词激烈,可真的让他们开口了,却又一个个缩在后面。崇祯目光在殿中臣子身上扫过一遍,最后沉着脸望向刘宗周。
“刘卿,你是左都御史,九卿之一,言官之首,职责专属纠察、弹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
刘宗宗位居二品,与六部尚书、通政使、大理寺卿并称大九卿,地位崇高。因此,一般情况下,都御史虽是言官之首,但却不能冒然出手的。弹劾博击之事应当让那些地位不高、资历不深、年纪较轻、顾忌较少的官员去干。用明太祖的话,是应该建立一种“以小制大,以下制上,大小相制,上下相维”的监察体制。也正因此,大明才建立了一套被称为“科道”的监察系统。
可是现在,崇祯却直接点了刘周宗的名字。
崇祯的话语里带着些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