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页

姜尚,名望,吕氏,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汉族,生于公元前一一五六死于公元前一零一七年,寿至一百三十九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东海海滨人。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而大周也虽然分为东周,西周,却也是传代八百余年,故而有八百年兴周之姜子牙。

而那张良字子房,传为汉初父城人,也有说为阳翟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待大功告成之后,张良及时功成身退,避免了韩信、彭越等鸟尽弓藏的下场。张良在去世后,谥为文成侯(也称谥号文成),此后世人也尊称他为谋圣。

无论是姜子牙,还是这张子房,其谋略堪称世之少见,糜竺用这二人比喻郭嘉虽然有推崇郭嘉的意思,但是联系刚才他用郭嘉比喻田丰,倒是让吕布对其生出几分好感,而且这二人皆是名人,糜竺可以猜到这二人倒是合情合理,只是合情合理之中却少了几分明见,因为这只不过是众所皆知的。

好一个糜竺,仅仅一句话,就将自己归纳到了大众之中,当日田丰称其为吕不韦,这家伙可是位高权重的重臣啊,若是这般比如,难道是要说自己欺凌主上不成?故而糜竺需要好生扭转自己在吕布心中的形象,越是平凡则越能活的长久。

吕布此时倒没有想糜竺的心思,只是笑道:“姜子牙与张良的确是人中翘首,但是他二人所辅助的君主皆是成就霸业,刘备虽能,但是遇到的是我吕布,只怕能够保住他的性命就算不错,这霸业嘛,却是不能。”

“属下话语不周,还望主公见谅。”糜竺闻言起意,便就顺势求饶。

吕布也不在意,只是安慰了几句,便就再道:“若是用这二人比如郭嘉虽然在智谋上的确附和,但是在处境上却是万万不同。”

糜竺道:“主公真知灼见,想必另有人选。”

“不错”,吕布笑道:“不知子仲可知范增?”

范增是秦朝末期农民战争中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秦末著名政治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秦二世二年,范增投靠了项羽的叔叔项梁,劝说他立楚王的后裔为楚怀王,以此号召天下百姓。在项梁阵亡后,他跟随项羽,成为他的重要谋士,后来封位历阳侯,项羽尊称他为“亚父”。

《史记?项羽本纪》载:“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索居家,好奇计。”

公元前207年,秦军围钜鹿,楚怀王命宋义、项羽救赵,他为末将。后归项羽,为其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曾屡劝项羽杀刘邦;羽不听,反中刘邦反间计,削其权力,愤而离去,病死于途中。刘邦尝言:“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在历史长虹之中,谋士,这是一个极为令人向往的字眼,而他身后所出现的人更是让无数人敬佩模仿,有些人喜欢姜子牙,有些人看重张良,有些人推崇诸葛亮,周瑜,有些人敬佩荀彧,崔琰,有些人谈笑刘基……而在这么多人之中,吕布居然唯独看重范增,一个七十岁高龄方才出仕的老头。

当初秦国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残暴,秦二世昏庸,导致天下大乱,其后六国后裔纷纷重新冒头,其中率先者便是一个叫做陈涉的人。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而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心;而诸侯背叛他,也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

义帝可算是一个被低估的天下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