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哲是在万众瞩目之下来到祭天坛,他在坛边短暂地停了下来,接受文武百官的弯腰致意,然后才开始重新迈动步伐。
这个时候,战鼓声和号角声停了下来,在一片呼吸声中,吕哲踩着阶梯慢慢走上祭天坛,他因为冕服很紧也很窄走得很慢,身后是一帮按照官职和爵位排队跟随的文武官员。
这些官员所能跟随吕哲的距离都不一样,一些官职低的人干脆就没有资格将双脚踩在祭天坛上,他们只能站在下方仰望。有资格踏上祭天坛的文武也有许多是停在第一阶梯上,然后随着阶梯越来越高还能跟随吕哲继续向上走的人越来越少。
最终只有吕哲步上祭天坛的最顶端,他停下来之后环顾了一圈,然后开始按照既定的仪式诵读祭文。
祭天的祭文有固定的格式,吕哲当然是不会祭天用的祭文,只能是由一些文化人来构思,然后由吕哲亲手执笔来写。
站在祭天坛上的吕哲嘴巴在动,离得近的人自然是能听见自己的君王在诵读,离得远的人则是无论怎么注意倾听都听不到任何诵读。
很多穿越者喜欢玩个性,就是不管什么场合都要来个与众不同,比如在这种场合光动嘴巴不出声,其实那是作死,不了解古人对待某些仪式的严肃性。
十分清楚事情严重性的吕哲哪怕胆子再大也不敢在这个时候瞎糊弄,毕竟祭天是一件相当严肃的事情,要是在这种事情上开玩笑,还真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认为吕哲不敬上天注定灭亡,演变成一系列的效应,最后欢欢喜喜的称王祭天变成自取灭亡,那可就搞笑了。
第0609章 什么叫震撼(上)
诵读祭文是在告诉昊天上帝自己做了什么事业,因此得到了哪些人的爱戴才会有今天的祭天仪式。
吕哲诵读完的那一刻,雅乐被奏响了。
雅乐之中有黄帝的《云门》、尧帝的《大咸》、舜帝的《九韶》、禹帝的《大夏》、商汤的《大燕》,配上周朝的《大武》,合称六代之乐。到了周王室后期,除了舜帝的《九韶》和周王室本身的《大武》其它雅乐已经失传。
此刻由近数百乐师演奏的是《大武》,该种雅乐在现代被称呼为古典音乐,其实真正的演奏与古典音乐压根就不是一个调子。雅乐演奏起来有着堂皇正气,什么叫堂皇什么又叫正气呢,就是音乐的节奏很慢,不见任何欢快的节奏,现代人听上去只会觉得单调,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
单调和节奏慢都是有原因的,单调是因为乐器还没有得到演变很多乐器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的,那么演奏雅乐的乐器也就是埙、缶、筑、排箫、箜篌、筝、古琴、瑟;节奏慢就是为了彰显堂堂皇皇,被视为端正与正气。
古时候学习音乐是难事,概因在没有乐谱的年代一个乐师极为难以培养,另外就是因为生产力低下,想要培养一个乐师那就意味着这个乐师除了音乐什么事情也不干,乐器也不是烂大街的东西,音乐根本不是一般人玩得起。
另外,对于上古先秦的古人来说音乐也是一种相当神圣的事情,只有在祭祀的场合才能够听到,祭祀不是什么时候都有,能够祭祀的人也不会是普通人,可见能听到音乐的都是什么人,又该是多么艰难才能听到一次音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