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页

所谓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这也是为何古时战场上的大戟和长矛会越来越长的原因,这在西方历史上也很适用,西方骑兵的骑枪还出现过长达数米的。

面对挥舞斧枪的张宪,苏牧漫说空手夺白刃,想要贴近对方的身,都不太容易。

但他的战术很明确,只要能够贴近张宪的身侧,就能够使得他的斧枪发挥不出长度上的优势,这种长度上的优势反而成为劣势,使得他无法自如地躲闪腾挪,当对手贴身之后,长兵也就变成了掣肘。

所以苏牧暗自凝聚内力,不是为了打击张宪,而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速度,而苏牧本身的优势就是速度和短时间的爆发力。

斧刃从苏牧的颈部划过,苏牧稍稍后仰,一个铁板桥就躲了过去,正要反弹起身子,爆发惊人速度之时,张宪的后手也就来了。

斧刃刚刚划过苏牧身前,一招落空,张宪便中途变招,斧枪并未收回,而是如灵蛇一般转了有些诡异的角度,斧刃前方的枪头便如旱地惊雷一般刺向了苏牧的下腹。

苏牧正反弓着身子,如同拉成满月的弓,只要给他喘息之机,他就能够如松开弓弦一般弹射出去,眨眼间就能够欺近张宪的身前,这场战斗也就提前结束了。

可张宪的实力很显然被低估了,眼下苏牧浑不着力,招式路数又被封死,已经没有任何前进半步的可能性。

只是由这简单两个回合,便能够看出张宪非但武艺高强,战斗智商也是极其惊人。

苏牧初时并未得到阴阳经功法,凭靠的便是出色的战斗智商和战斗韧性,才一次次逢凶化吉,从死亡训练营之中脱颖而出。

所以他很敏锐的感觉到了张宪对自己浓烈的威胁感,这个男人同样懂隐忍,同样坚韧不拔,同样拥有着极高的战斗天赋。

面对张宪的致命一击,苏牧也只能放弃了反被动变主动的机会,脉关一松,气力便松懈掉,散入四肢百骸,他的身子一软,径直躺倒在地,那斧枪堪堪从他的肚皮掠过。

也亏得苏牧果断放弃,否则这一枪即便没有捅他个通透,慢上一步就要被斧刃开膛破肚了,这也正是斧枪合二为一的特别之处。

张宪对苏牧的了解并不是很多,即便一直在打听,但所能掌握的也都不是很深入,虽然每次杨挺徐宁等人聊到苏牧,他都会下意识收集起来,并加以分析,但自己没有跟苏牧打过交道,想要推断出细节,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所以在他看来,苏牧必定是个孤高之人,而且又拥有武道宗师的境界,又岂会动用如此丢人的姿势果断退缩?

然而事实就是这样,苏牧毫无形象地往地上一躺下,就这么破解了张宪的后手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