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页

乱明[校对版] 喻心 1356 字 2022-10-21

自此,包衣生产的粮食几乎有七成被朝廷征集,不过,他们基本摆脱了奴隶的身份,成了满清朝廷的自耕农,并慢慢地形成了大大小小以汉人为主的村落。

与此同时,皇太极又拨付给范文程一万五千多名包衣壮丁,令范文程加快建设钢铁冶炼炉的进度。

待到郑鸿逵再次来到辽东,郑鸿逵身边足足携带了四百多名工匠。

范文程对这四百多名工匠并不放心,一一进行审问,惟恐林纯鸿借机渗入暗桩。审问的结果让范文程相当满意,这四百多名工匠虽然大部分来自于广州,但对荆州、安平及沈阳之间的厉害关系所知非常有限。

管他工匠来自何处,只要能把高炉建起来,炼出钢水,即便军情司安插个把人,又有什么关系?

于是,一万多工人冒着秋寒,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钢铁工坊建设中。范文程又借着秋季枯水的时机,组织数千工人对太子河、辽河进行疏浚,期待能行走载重超过五百石的船只。

郑鸿逵携带的工匠中,包含精通管理、财计的人才。在这帮人才的管理之下,万余工人的劳动效率还算过得去。

过得去的效率,自然是荆州方面的标准,但是这个效率放在范文程及皇太极眼中,简直就如快马加鞭一般。

皇太极和范文程大为惊叹,立即组织一些平日看得过眼的才智之士跟随工匠干活,期望学得工匠做事的精髓。

后来,一些满族、蒙古人中的有心人,也慢慢聚拢在南芬工坊周边,细细地观察汉人工匠如何做事。

待到年底,第一炉钢水出炉后,在汉人工匠的坚持下,这批钢铁并未拿来制作武器,而是开始铺设铁矿井、煤矿井至冶炼炉的钢轨路。

待到钢轨路成,范文程见识了钢轨路强大的运输能力后,直接哀叹道:“被郑鸿逵给骗了,按照这个搞法,明年产量超过五百万斤,又有何难?”

第647章 东南变局(一)

听闻皇太极将所有包衣变成了自耕农,林纯鸿喜不自胜,对左右言道:“满清小朝廷充满了锐气,执行力非大明朝廷可比,本候还真想看看他们能做出什么成就!”

周望一直对接触、贸易战略耿耿于怀,不满道:“这是赤裸裸地资敌!假以时日,鞑子不缺粮食、不缺钢铁,后果根本无法预料!属下担心,荆州军将士未来会流更多的血!”

林纯鸿大笑道:“种粮食、炼钢的鞑子还是以前的鞑子么?观几千年来的历史,胡人之所以为祸,正因为他们是胡人。一旦胡人扛起了锄头,就摇身一变,成为华夏族的一份子!周都督,眼光得放长远点嘛,蒙古人现在不也帮我们养马、剪羊毛、征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