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人在顾山被荆州狠狠地打脸之后,终于开始反击了。而且,这次反击并未在东林党所擅长的笔杆子上,而是直接瞄准了林纯鸿最为明显的优势:军事。
这难道是想以鸡蛋碰石头?
杨嗣昌将卫一凤的奏章翻来覆去地看,终于看出了东林党人的打算:针对林纯鸿是假,稳固东林党人在江南的权益是真,更有甚至,东林党很可能会借这支尚不存在的水师,降低朝廷对江南的羁绊,增强东林党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力!
自万历年间来,江南地区对朝廷的向心力就越来越弱,天启年间东林党人在朝堂惨败后,这一趋势几乎达到了顶峰。东林党人图谋增强控制力,无非是历史的惯性而已。
只是,林纯鸿三军团分屯湖州、扬州和安庆,对江南也是虎视眈眈,岂容东林党任意施为?
杨嗣昌仿佛已经看见了江南土豪与林纯鸿之间的血与火。
将江南丢出去,引诱林纯鸿与江南土豪火并,显然符合朝廷的利益。毕竟,大明还顶着正统的帽子,无论是江南土豪胜出,还是林纯鸿胜出,都得规规矩矩地向朝廷缴税,这是底线。
有这条底线在,杨嗣昌大可不必介入其中,只需隔岸观火就是。
这个选择,对堂堂大明首辅来说,固然屈辱,却是最为现实的选择。杨嗣昌心里本已苦涩,却又不得不咽下这个苦果。
第569章 半边天
杨嗣昌有点低估东林党人对朝政的影响力。
对大明朝廷财政的清理已经到了最关键时候,就等夏税一到,就可以大刀阔斧地实施,容不得半点闪失。杨嗣昌本准备将卫一凤的奏章付诸廷议,吸引朝臣的注意力。
哪想到,大部分朝臣全力支持整编水师,只有极少数人看穿了江南地方势力的图谋,坚决反对。
其中原因,不难理解:江南地区民间殷实,读书人最多,获得功名的士子也最多,庞大的基数之下,在朝为官的人自然最多。一朝为官,什么同年、什么座师,都编织成一张张网,同进同退,江南地区的影响力自然非其他地方所能比。
卫一凤的奏章对江南地方势力有利,江南出身的官员,自然不会反对。
实质上,杨嗣昌出自湖广武陵,也是他受排挤,一直得不到朝臣倾力支持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