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页

乱明[校对版] 喻心 1745 字 2022-10-21

林纯鸿沉思半晌,方言道:“君常公不用急,林某并不反对与复社联合,只是对如何联合还有点疑虑,待林某考虑清楚,请君常公一并带话与西铭先生。君常公不妨趁这几日在枝江附近多转转,当有所得。”

马世奇道:“正合世奇之意,以前总是雾里看花,正好趁这个机会看个明白!”

两人携手哈哈大笑,两年来的怨恨与猜忌顿时烟消云散。

马世奇要充当邦泰和复社的中间人,促成两强的合作,林纯鸿当然乐见其成。

这些年来,邦泰在军事、工商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更是借着弓兵和货栈将触角伸到了四地的每个角落,成就不可谓不辉煌。但是,缺乏朝堂、士林中的代言人一直是邦泰的短板,以致于除了极少数才智之士能看出邦泰制度的优势外,无人知晓。

东林党诸老与邦泰维持着表面上的合作关系,不过关系也仅仅止步于利益交换,要想东林诸老为邦泰摇旗呐喊,无异于与虎谋皮。抛开东林党,林纯鸿也想过另起炉灶,培养邦泰在士林和官僚中的代言人,但薄弱的根基、惊世骇俗的政策无不让大多数士子们望而怯步,行知书堂开办几年来,在读的学子一般都是家境贫寒,或者本身对格物极有兴趣之人。

这么想来,如果复社能够看清大势,与邦泰精诚合作,不失为双赢的策略。复社在今年春闱中无一人中进士,张溥试图通过科举掌控朝政的方略遭受到重大挫折,没准张溥真能痛定思痛,改变一条腿走路的老思路,将思路转换到通过政绩谋取晋身之阶的道路上来。

合作方式既要让张溥能够接受,又要把主动权掌控在邦泰手中,这才是关键,也是林纯鸿迟迟难以下决定的主要原因。

林纯鸿甚至想到,复社之所以能够快速兴起,与背后江南豪绅的支持分不开。江南豪绅在聚敛了巨额的财富之后,不可避免地需要在朝堂上增加话语权,以更好地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因此,与复社的合作,无异于拉近了邦泰与江南豪绅的关系,假以时日,江南豪绅与邦泰用一个声音说话,并非只是一个梦想。

当然,只要合作,对双方就有好处,现在的难题是,双方的合作到底能不能成功。林纯鸿向来认为,合作应该建立在共同的经济利益之上,这样的合作才算稳固。

对此,林纯鸿的头脑相当清醒:目前邦泰境内的土地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此改革,势必侵犯大量守旧豪绅的利益,江南豪绅听闻之后,心里要是没有厌恶之意,那简直可以称之为奇迹。

当林纯鸿将自己的顾忌告知朱之瑜后,朱之瑜笑着说了一句话:“与愿意合作的人合作……”

林纯鸿大悟,一时之间思路清晰无比:一项政策、乃至一个政权,要获得全部人的支持,无异于痴人说梦。就拿这次土地改革来说,四地的豪绅将会分为三类,一类是换购工坊和货栈的豪绅,对此类豪绅,邦泰将全力支持,并将此类豪绅作为执政的根基;一类是强自低价赎买土地的豪绅,此类豪绅或犹豫不决、或摄于邦泰之威,方不情愿地卖出土地,对此类豪绅,当尽力拉拢;最后一类就是没收土地的豪绅,此类豪绅将遭到邦泰的严厉打击。

对内如此,对外何尝不是如此?

江南的豪绅当有眼界开阔之士,如马世奇、如王大俊者,均是此中的杰出代表。对这类人,当然得同心协力,共同逐利。对那些不开眼的,暂且可以不顾,而对那些处处设置障碍的,当严厉反击。

于是,在林纯鸿看到“山不就我,我就山”七天后,马世奇欣然乘船顺流而下,往太仓逶迤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