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才疏学浅,也只能勉强于此。本来不过敞胸一言,何必一定要赘言其他?”祖昭平静的说道,他深知七言绝句在汉朝几乎闻所未闻,与主流的诗体相差甚远。自己并不在乎在场诸人对这首诗的评判,就如同一开始所说过的,一时兴起随口所说的两句话,何必一定要强求前言后续?

“只怕是你词穷了罢。哼,词不达意,都不知道你念的是什么。”公孙令先不客气的道。

祖昭笑而不语,慢悠悠的端起酒杯小酌一口。

上席的几位长辈面面相觑,祖家与公孙家诸人也刻意的彼此交流一番眼神。对于他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诗词文章所知非多,客观上当然还是认为公孙令先洋洋洒洒的填词更为出众;但是主观上又不得不承认祖昭的四句七言干净利落、气势不凡,兼有三、四分值得反复推敲的味道。

换言之,“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雄浑而巧妙的诗句能出自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之口,当真难能可贵。退一步说,哪怕这会儿祖昭与公孙令先在文采上不分伯仲,严格来说也应该算是祖昭胜出。一方面祖昭要比公孙令先年幼三、五岁,另一方面公孙令先自幼拜师习文,而祖昭却是文武兼学,相比之下的质素不言而喻。

片刻后,淳于沛举起酒杯,笑哈哈的说道:“今日能一睹祖公子与公孙公子斐然才学,真正让我这个大老粗一开眼见。我大汉人才辈出,真是可喜可贺。”

随着这一番圆场,祖举、公孙治等人多少有台阶可下,于是纷纷笑逐颜开。紧接着一轮推杯置盏,鼓瑟再起,宴会的气氛重新回到热闹。哪怕这是一个小插曲,但祖家与公孙家或好或歹皆能各自留一份颜面。不仅如此,对公孙家而言也算进一步认识了这位“鼎鼎有名”的祖家大公子,果不其然与近来传闻如出一辙,风度翩翩又兼备英武,是乘龙快婿不二人选。

公孙令先一脸揶揄,不屑之色不遮不掩。

祖昭从始至终带着礼貌又疏离的微笑,全然没有把之前的事情放在心上。

在这场小小的文学较量过程中,却没有人发现有一对黑溜溜的大眼睛一直盯着祖昭。

第16章 张预求救

午宴到下午散去时,公孙家众宾客皆已酒足饭饱。公孙治贪多几杯,在几名公孙家仆从搀扶下摇摇晃晃走出中堂。祖举与淳于沛虽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但久经戎马,对付一餐酒量尚且不在话下。祖举安排公孙家宾客们挪步到西院休息,祖家准备周到,无论房间、屋用乃至梳洗的热水,一应具备;淳于沛则代替公孙治,招呼公孙家诸人前往西院。

祖昭陪同在一侧,与几位公孙家同辈子弟在一起,这其中自然不包括公孙令先。这位自命不凡的公孙公子酒量确有不济,随之独饮了几杯酒后,酒劲上头,跌跌撞撞与其他亲从一起前往下榻处休息去了。

祖举让祖昭下午好好招待公孙家年轻一辈的宾客,言外之意也即希望能趁机与这些人多多亲近,为日后两家联姻拉拢好关系。不过往常下午的时光祖昭都会习武练马,再者早晨的时候已经跟祖季约好,待到午宴过后还得前往西河桥与张家兄弟碰面,他自是不情愿陪伴这些公孙家子弟虚度一下午。

祖父之命以及家族大事,当然不能轻易违背,对于祖昭而言也只能另寻他法,最不济便是带着这些公孙家子弟一同前往西河桥。

正待公孙家宾客安顿的差不多,祖昭刚要引众公孙家子弟转出西院,这时祖季却神色匆匆的沿着后院走廊一路赶到西院。他带着一副焦虑不已的神色从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找见祖昭,并神秘又严肃的拉着祖昭来到走廊外一处人少的小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