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页

除了沈括和张载之外,另外还有更多的大儒将赵颜的新学吸收到自己的儒学之中,这就相当于使赵颜的新学有了一个更加正统的出身,与儒学的结合也更加的紧密,甚至还为儒学增加了一些核心思想,为大宋的学术界带来一股强劲的风暴。

其实赵颜也被后世的一些看法影响了,认为儒学都是一帮老顽固,根本不懂得变通,更别说吸收后世的一些科学理论了。不过他却不知道,后世的明清时期,儒学的确是被固化了,但是在唐宋时期,却是儒学最为活跃的时期,各种新思想新理论层出不穷。

特别是在宋朝时期,因为唐末的动乱,使得儒学遭受到巨大的打击,不这也使得儒学大家不再拘泥于原来的理论,思想大为解放,每个大儒都有自己的一套学说,再加上读书人的地位又高,所以这个时期的儒学可谓是百花齐放,除了张载的关学外,还有王安石的荆公新学,另外还有后世影响最大的程朱理学,也在这个时期开始成型的。

也正是因为上面的原因,所以赵颜的那些学说很容易就被各个流派的儒学吸收进去,成为儒学的一部分,比如张载的关学中对于宇宙是用气来解释的,也就是气本论,这与物理学中微观物理学十分相似,结果他就将微观物理学中的一些观点引入到自己的气本论中,使得这种学说更加的科学和完整。

对于自己的学说被别人引入到儒学之中,赵颜非但不反对,反而还十分的支持,一来这些新学的学说也不是他研究出来的,而是他从后世带来的,严格的来说他也是借用别人的学说,所以被其它人引用也没什么。二来这些学说被引入儒学之后,可以更加方便其它学说的传播,因此赵颜也是乐见其成。

赵颜的学说渐渐的被大部分人所接受,对于学院的影响自然也是极大,有不少沉迷于赵颜学说中的大儒甚至亲自跑来学院,只是他们自持身份,实在拉不下脸与普通的学生一起学习,于是就进入学院任教,一边教授自己的儒学一边学习,这些人本来都是名动一方的人物,有了他们的加入,使得格物学院也是名声大振,不少学子都是不远千里而来求学,每年学院开始招生之时,学院外都是人山人海,哪怕是学院几次扩招,但每年依然有大批的学生无法进入到学院之中学习。

“殿下,我听说您在广州开办的分院也十分的兴盛,南方许多的士子都是慕名前去求学,为京城的主院分担了不少压力,我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咱们是不是多开办一些分院,也好让更多的学子能够进入到学院中学习?”说到最后时,沈括忽然向赵颜提议道,这几年学院扩张的速度一直赶不上学子们求学的速度,每年都有不少熟人或不熟的人亲自跑来向他求情,希望可以把自己家的子侄送进学院,所以他才想出多开办几座分院的想法。

听到沈括的提议,赵颜考虑了片刻终于点了点头道:“多开办几所分院也好,不过必须保证教学质量,另外也要派一些信得过的人去负责,毕竟教学无小事,千万不能耽误了那些学子们的学习!”

说完学院的事后,赵颜这才扭头对张载询问起军校的事,只是一提到军校,张载却是皱眉苦笑起来。

第七百二十章 读论语的军校

冯旷背着手来到军校的教室,听着教室里来学生们背诵论语的声音,当下也不由得满意的点了点头,虽然这里是军校,培养的都是些上战场的武夫,不过在冯旷看来,就算是武夫也需要学习圣人之道,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朝廷卖力,为陛下尽忠。

想到上面这些,冯旷脸上也不由得露出几分得意的笑容,紧接着他又想到自己这件事办的不错,本来军校上午学习兵法,下午进行操练,但是现在下午的操练被他改成了学习论语,虽然军校中有不少人反对,但自己凭借着吕惠卿吕相公的支持,依然把这件事给办成了,想必日后吕相公肯定会对自己高看一眼,自己日后的前途也是不可限量啊!

冯旷正是变法派的中一员,而且他一直依附于吕惠卿,本来并不怎么受重视,只是后来王安石罢相,吕惠卿得势之后,大力提拔自己身边的人,结果冯旷因为跟对了主子,竟然被吕惠卿派到军校来,这几年军校出来的学生在军队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朝中的大臣也都十分重视,很多人都想把自己的手伸到军校里,可惜以前有赵颜挡着,谁也没那么大的胆子,不过等到赵颜一走,军校立刻就变成了无主的香饽饽。

不过赵颜走后,张载扛起了军校的大任,说起来张载虽然没有什么靠山,但却也不是个好招惹的人,所以之前有些想打军校主意的人,都被他给顶了回去,不过等到吕惠卿拜相之后,却是软硬兼施的往军校里安插人手,以吕惠卿的权势,张载想拦也拦不住,冯旷也就是吕惠卿安排在军校中的一枚棋子。

说起来冯旷也是个人才,曾经是熙宁二年的进士,才学也十分不错,可惜他却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军校,进入军校后竟然认为军校的学生每天学兵法操练,根本不懂得圣人之道,如此教出来的学生更不可能懂得忠君爱国,所以他才想出让学生们学习论语的办法,这也得到吕惠卿的支持,结果竟然真的实行下来,把好好的一个军校变得像普通的私塾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