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瞪大了眼睛:“火龙出水?挺文雅的名字,是什么?”
经过徐光启介绍,张雷吓得一个踉跄,这火龙出水按照张雷的理解,那就是舰对舰导弹!
火龙出水是运载火箭加战斗火箭的二级火箭,圆筒状的龙身下前后共装4个火箭筒,前后两组火箭引线各将其引线扭结在一起,前面火箭药筒底部和龙头引出的纽结线相连,发射时,先点燃龙身下部的4个火药筒,利用火药燃气反冲力推进火龙出水飞行,可远至2—3里,当4支起飞火箭火药燃尽后,恰后点燃龙腹内火箭火线,射向敌人,这种火箭已经应用了火箭并联(4个火药筒)、串联(两级火箭接力)原理,这种火箭多用于水战,在数百年后,那些飞出太空的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国力来研究制作但是毫无用处的航天器的原理,和张雷现在看到的这个火龙出水,如出一辙。
“真是想不到,竟然有如此神物!”张雷由衷感慨道。
徐光启微微一笑,接着说道:“你再来看看这个。”他指了指旁边摆放的那些东西,说道:“群豹横奔箭,一筒40支,点火后四十支齐发,射面横宽十丈以上,若在野战中横列十几筒,杀伤正面可宽达1里左右,还有群鹰逐兔箭,60支齐发,百矢弧箭和白虎齐奔箭,100支齐发。”
张雷自嘲地笑了笑,说道:“我原本以为,自己会领先于这个世界,可是到头来我却发现,前辈们的智慧早已经是我拍马也赶不上的了,要是大明朝的战船上面能够装备这些东西,绝对是世界第一的存在。”
“话不是这么说,这都是大明朝百年来的结晶,你是一个人,是没办法比较的,这些待会儿上去了之后我再具体给你说说,先看看这里面的吧。”徐光启说道。
接下来,徐光启便向张雷介绍了地雷。
毛文龙在对后金作战中,就非常强调地雷的巨大作用,他的塘报中屡屡可见用地雷对后金军队重大杀伤的记载,而且他在给朝廷的上疏中也反复建议一定要重视地雷的应用。
王兆春著的《中国火器史》中介绍,地雷是明代嘉靖时期的著名官员曾铣发明的,地雷被曾铣发明后,迅速被其他人不断改进,延伸许多新品种。
据《筹海图编·经略三》记载,丹阳的邵守德用生铁铸成一种地雷,内装火药一斗多,并用檀木砧砧至雷底,砧内空心,安火线一根,通出壳外,地雷制成后,选择敌必经的要路,“掘地成坑,连连数十,将地雷埋在坑内,用小竹筒引出火线,土掩如旧。”雷中安有发火装置,敌军经过时将其踩爆,群雷震地而起,火炮冲天,雷壳破片如飞蝗四出飞击,人马纷纷毙命。
到了万历时期,明代地雷的发展更是达到了一个高潮,“《武备志》卷一百三十就记载了十多种”,有踏发式地雷,有拉发式地雷,有点发式地雷,还有绊发式地雷。
踏发式地雷的代表是“炸炮”:雷壳用生铁铸造,大小如碗,壳面留有一指大小的装药孔,以便向雷内装填火药,用木杵将火药杵实,并在火药中插入一个小竹筒,从筒内向外通出一根火线,使用时选定敌必经之路,将几个炸炮的火线相互串联,并接在钢轮发火的“火槽”内,再从钢轮发火装置内通出一根长线,经过一根竹筒通到地面,扣在地物上,尔后挖坑将地雷和钢轮发火机埋好,用土掩盖,敌人若踩跘长线,牵动钢轮发火装置,即发火爆炸,与炸炮构造和引爆方式相同的地雷还有自犯炮。
拉发式地雷的代表是“伏地冲天雷”:伏地冲天雷是一种采用埋藏火种方法引爆的地雷,火种装于一个盆内,放于雷上,火线总连于盆上,靠近火种,其盘连于枪刀杆上,尔后用土覆平,不露痕迹,枪刀杆露在地面上引诱敌人,当敌军前来摇拔枪刀时,火种倒在火线上,引爆地雷,声如霹雳,给敌军以重大杀伤。
点发式地雷的代表是“无敌地雷炮”:无敌地雷跑的雷壳用生铁铸造,形如圆球,有大有小,大者可装火药1斗,小者3—5升,装填火药后,用坚木将雷口塞住,同时由雷中引出3根火线,从竹杆中通出,作战前,先将雷体埋设于敌必经之通路,竹杆口露向自己一方,待敌进入雷区时,即令士兵点着火线,将地雷引爆。
绊发式地雷的代表是“万弹地雷炮”:万弹地雷炮的雷壳如坛,内装火药,口用土填紧,留有一个小孔,从中通出火线,使用前,将雷体埋设于敌军必经之路,同时埋设钢轮发火机一个,与坛口引出的火线相连,上用泥土和鹅卵石盖平,地面上安设一根同钢轮发火机相连的绊索,当敌军人马触动绊索时,牵动钢轮发火机,引爆地雷,杀伤敌军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