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站起身来,认真说道:“此举利国利民,一举多得,不可延误。另外,朕要成立辽东军机处,令姚崇平军国章事,是为军机处首臣。另外,加封张九龄为兵部侍郎,进入军机处议事;兵部尚书郭元振,是为副臣。阁部宰相与兵部官员凡侍中以上者,皆入军机处议事。朕要每日过问军机处的事情。”
众臣不禁纷纷悚然动容:看来皇帝要下大力气,解决辽东的事情了!
众臣自然拜倒领旨。张说也没觉得脸上有什么不好看,因为皇帝刚才还说,牢记他说的话呢。这可是莫大地赞誉。
李隆基接着道:“河北赈灾、抚民、开渠的事情,御史台还要加派人手出去。是为河北道安抚使与副使,前去协助宋庆礼。让流民充当民夫去开渠,这很好么,一举数得。渠道一建成,这些人也可以就地安顿重建家园。东北户口不多,这些人正可以迁过去投入生产开发。这是一项不错的国策,要好好落实下去。姚崇,你是户部尚书,这件事情,你盯紧了。”
“臣遵旨!”
姚崇欣然领命,心中一阵畅快。
“好了,今日就议到这里吧。”
李隆基面色和善的看着张说:“张阁老年岁已高,还要多注意身体,朕早晚还等着聆听教诲哪!”
张说的老脸上,顿时惶然而又惊喜,拜倒谢恩。皇帝虽然没有采纳他的政见,倒也还是重视他的么。左右都不去怪罪,是因为这些臣子都在为国为民着想,李隆基心里十分的清楚。
半个月后,幽州大都督府。
秦霄坐在议事厅里,拿着皇帝寄来的批折一阵发笑。秦霄奏上的折子里,李隆基在后面批了几句话:“你是古往今来最道貌岸然的强盗匪徒!我很想法办了你,但更想和你一起去抢劫,这一定很痛快!淮南道的盐税,今年怕是没什么指望了,你全拿去吧!另外,修筑水渠、抚恤将士的提案,也通过了。我还成立了辽东军机处,让姚崇、郭元振、张九龄等同处议事,我每日亲自过问。你要什么,我可是给了什么。什么对候来个捷报,你看着办吧!还有,我新近纳了个极漂亮的妃子,羡慕吧?”
这就是皇帝给秦霄上折的批复。
秦霄左右翻着看了数遍,心里既畅快,也感动。这个当皇帝的家伙,在他面前始终是一种兄弟的姿态。兄弟同心、君臣同德,才能办好事啊!
淮南道是大唐最富裕的地方之一。因为这里,是大唐产盐的地方。全国上下至少有一半的盐是出自这里。所收纳的盐税,也十分的可观。李隆基上台之后,着手整顿了一下淮南的盐井,税收大增。本指望着今年国库能丰盈许多,却不料全被秦霄打劫了。想到这些,秦霄心里就一阵乐呵好笑。
与此同时,皇帝的圣旨也一并下达。准了幽州大都督府提出的修筑京杭大运河议案,派出熟识水利建设的姜师度前去与宋庆礼一起搭档办事;另外,淮南道抢来的银钱,也算是户部下拨的——今年共计会下拨八百万贯,粮食八十万石。
秦霄不由得佩服起李隆基来。他这个当皇帝的,远在数千里外,居然也知道眼下幽州最缺的是什么——是皇恩泽披,稳定军民之心。有了这些钱粮、开始挖掘河渠,就是最好、最实际的表示。幽州的人们,就会知道皇帝和朝廷已经重视他们了,这样,今后的生活就会有了保障,人心也才会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