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议论纷纷,熊廷弼还没有进京,风头就已盖过总兵名将,声名鹊起,成为炙手可热的新一代风云人物。
朝堂上最不乏的就是眼明心亮,心思灵活之人,联想到此时在刑部干得热火朝天的萧如熏,他也是刚不久由宁夏总兵高调入京,从而担任六部中刑部尚书一职,那么这三位入京来,太子殿下又将会委任何职呢?
调令本身没有什么奇怪,但是调进京来做什么?这才是人人关心的问题,也是众臣关心的焦点。
上次金殿之上,太子疾言厉色斥退那几个请命建军的文臣的话言犹在耳……难道殿下真的敢冒天下大不韪,要为武官翻身,改变大明朝传袭百年之久的以文驱武的惯例?这些疑问先是一星半点,到后来喧嚣尘上,俨然一场未来风暴正在渐渐成形。
这些异动瞒不过久历宦海的申时行的眼,作为政治斗争经验无比丰富的三朝老臣,从本心来讲,他对于这种情势并不乐观,同时也对太子现下诸般做法也有些疑议,感觉好象一夜之间,一个温文尔雅的如玉少年,瞬间变成了手持利刃的英气青年,角色转变的太快,实让他有些接受不了。
太子的锐意进取,心是好的,但就怕犯了轻功冒进这个治国大忌。在申时行看来,治大国如烹小鲜,更何况是一个眼下这个疲弱衰退已久的大国。
自从谕旨发出以后,在一片置疑声中,由无到有再到越来越多的奏疏,如同雪片一样飞入了内阁,无一例外的全都是置询太子此举何意。这种情况下申时行确实有些头痛,所谓众怒难犯,不过如是。说真心话他也不知道太子此举何意,但是他没有去问,因为他相信太子。
信任这个东西有些时候就是这么玄妙,说不清道不明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第254章 非议
但是申时行相信不代表所有人相信,就在朱常洛全力以赴扑到建设神机营的时候,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内阁办公地的文渊阁内,一场针对他的会议正在召开。
室内一溜五个椅子上坐无虚席,申时行与王锡爵正中居坐,二人对视了一眼,眼底各自有光频闪。
发起这场会议的人是三辅于慎行,也许是任礼部尚书多年的缘故,不但执礼甚恭而且身体力行,对于太子最近这几道谕旨实在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本着防微杜渐的弥患于末萌的工作指导思想,联合李廷机,力主开了这一场所有内阁成员的会议。
本来依着于慎行的意思最好拉上太子来旁听一下,但是这个提议一经提起就被申时行严词拒绝了。
自明朝建极传世已来,只有太祖皇帝朱元璋,不设内阁不立丞相,事无大小一体亲为外,其勤政典范世足以使后来一连几任皇帝除了仰望,却没有一个能达到祖宗的那种高度。远的不说,就说这近三朝,嘉靖帝登基初始,也是日日勤政,但自从闹出大礼议事件后,一句朝堂一坐有何益?就此破罐子破摔,索性就连朝会也都取消掉。
继任的隆庆帝,性子平庸和善,虽然没有什么特殊之才,但好在贤明讷谏,接连重用张居正高拱等一众名臣,上任几年就有隆庆中兴的局面,奈何寡人有疾恨不能夜夜春宵夜夜新郎。后来继任的当今万历皇帝应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那句老话,集祖父两辈之大成于一身不说,而且更有发扬光大的趋势。
万幸天不亡大明,自任太子理政以来,诸般睿智表现抢眼之极,理政更是极为勤勉。诸多群臣私下论起,一致公认太子朱常洛必定会成为明朝百年以来一代中兴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