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大唐第一厨 浮云素 2561 字 2022-08-28

莫文远弯腰分辨,仔细看后,发现交趾之水稻确实不比大唐之水稻,米粒细长,也无甚光泽,以莫文远看来,哑光让米粒更显干枯,其颜色偏向黄色,无论远看还是近看,都很有副杂乱无章的味道。

“贵客不妨看其他稻种,抑或是五谷杂粮,此些稻谷便是煮出来了,也不堪入口,口感艰涩,米甚至略带苦味,除非是当地贫困人家,否则很少有买的。”

莫文远专抓住关键词道:“为何当地贫困人家会买?莫非此物价格甚低?”

“价格确实低,仅有寻常大米一半未至。”掌柜解释道,“贵客有所不知,此稻米无论是色香味都逊其他稻谷远矣,然它仅有一优势,即少种多收。”

“何谓少种多收?”

“也不知此稻谷是如何长出来的,只要随意一把撒在地里,便是无人侍弄,也能生根发芽,形成一片稻田,若是稍作侍弄,便可蓬勃生长,其生长之速与杂草相比,不遑多让。”

“此稻谷一年可长四次,产量很大,故其价低贱,家境贫寒之人买此果腹。”在那些人心中,这种稻谷已经成了草皮树根或诸如此列的代替食品了。

莫文远点点头道:“原来如此。”

“此种稻谷,先给我来一袋。”

……

莫文远花了一旬时间,将附近大大小小的农铺粮店全逛完了,又买了许多不同品种的稻谷,稻谷们被一袋子一袋子装着,莫文远从每袋中挖了一罐谷,蒸饭吃。

只有吃过之后,才可判断它们的味道好坏。

交趾人并没有欺骗他,味道最好的竟然是大唐传来的稻种,本地的品种味道都不怎么样,酸味尖刻,抑或是干巴巴不带米香,无论哪种稻,若不经过二次加工,怕是也没有多少人想吃的。

然而与其糟糕味道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他们的熟制,大多都是一年四熟,偶尔有一年三熟的。

莫文远陷入沉思,交趾的温度比中原高些,若是在中原种它们,大概就是一年三熟,无论怎样,也比一年一熟,一年两熟好多了。

而且,他先前也吃过占城稻,就是在江南买到的一批,占城稻的味道也一般,但比之安南的本土稻谷,口感还要好些,如此看来,仅仅在安南看稻谷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到占城去。

……

与玄奘法师他们的约定时间到了,莫文远带大黑羊准时赴约,只见几人已经到了,玄奘法师位于正中,脸色姣好,显然这段时间过的还挺不错,而神农还是板着一张严肃的脸,看不出喜怒。

莫文远率先打招呼道:“看法师如此,想来近日收获颇丰。”

玄奘法师笑道:“确实如此。”他道,“此地之信佛之风,虽不很浓,也并未很糟,一些交趾的法师在研究佛法上很有见地。我这些日子在交趾宣讲佛法,与本地僧侣交流,体会颇多。”

交趾进入封建时代的比较晚,而在此之前他们所信奉的事自然神,像是土地神、风神之类,但此地与中国的领土相接壤,故而等佛风席卷神州大陆时,交趾也受到了波及。

少量僧人南下来此普度众生,对于曾经信奉自然神的交趾人民来说,完整的教义,藏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真让人欲罢不能。再加上他们生活困窘,尝陷于水火之中,佛教今生受苦来世福报的说法,也能给信徒心灵上的慰借。

所以很快,佛教都在当地传开。

而唐三藏为了让我佛的慈悲被更多人看见,在云游四方宣讲佛法的同时,还将一物从长安城带来的:那就是厚厚的,装订成册的俗讲稿子。

交趾人民的生活质量并不是很高,尤其是娱乐生活,几乎就什么都没有,他们百姓过着死板的三点一线生活,只在家中、农田里,最多还有集市上流窜。甚百戏、传奇、俗讲本子,在交趾都看不见踪影。

这时候玄奘法师带来的俗讲就很了不得了,他将本子交给了自己无所不能的大徒弟孙悟空,让他找个地方好好翻看剧本,待将其中内容描述于心,便说给当地百姓听听。

结果自不用说,只要是孙大圣想做的事,就没有做不成的,他说的俗讲模仿了曾经风靡一时的慧远讲法,吸引了众多观众,来听俗讲之人越拉越多,连带着对佛门的好感程度也直线上升。

莫文远听后点点头道:“便恭喜法师了。”

玄奘法师略微低头道:“此些不过是雕虫小技,传播佛法任重而道远,需众多同侪长期努力。”他陷入深思道,“更何况交趾之妖魔众多,即便是在市区之中,我都度化几只,想来山野乡间,妖魔定更加猖狂。”

他大有屠尽天下邪魔外道的味,即便是莫文远都不敢直视玄奘法师脸上森森的凛冽的杀意。

肃杀之意让他更显俊美。

神农的收获也是颇多,但他的多并非是针对农业种植手段,而是针对安南稻种本身的作用,它虽然滋味不好,但在保持水土方面有奇效。

而且……

技术流的神农伸手摸摸下巴,他的眼睛不曾看向任何一人,反倒是看向茫茫的虚空,他正在回忆,正在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