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王子同舟 朗沁 2886 字 2022-08-27

“什么......”永璋奇怪的看着高深莫测的永璠。

“没什么,只是想问三哥到底信不信我?”永璠说道。

“我当然信你。”永璋认真的说道,只是眼中依旧满是疑惑。

“那就好......”永璠的脸上浮现出一毕志在必得的光芒,其中还参杂着兴奋和惶恐。

也没有说破,只是在心里暗道:我要赌上一把,只是不知道三哥,愿不愿意赌上一把了。

他已经想到了该怎么做了。

他是不会露出任何破绽的。

他一定能够借此机会完成夏雨荷的心愿的。

他一定能行的!

晚宴开始了。

第三十章 救驾

各种珍馐美味流水般端了上来,一些宫女伶俐的为各位后宫妃嫔、皇亲国戚温酒布菜。

看着眼前的这些糕点,俱是精美绝伦,因是重阳佳节,多以菊花为主料,就连酒也是清冽袭人的菊花酒。

清代最有威里的娱乐方式,非戏曲莫属了。那个时候,没有电影,没有电视,没有演唱会,也没有卡拉OK,从王公贵族到下里巴人,人们唯一的选择只有戏园子。那些“名角”们集今天的歌星、影星、舞星的诸种魅力于一身,具有风暴一样的影响力。

乾隆皇帝也是戏迷之一,并且戏瘾特大。每逢节庆,宫中必然锣鼓喧天,皇帝必然场场不落,不但爱听,有时还参与创作。《清稗类抄》载:“高宗精音律,《拾金》一出,御制曲也。”《拾金》是一出小串戏,演一乞丐因偶拾一金,大喜过望,连续演唱多种曲牌,亦庄变谐,以示欢快。能为这样一出小戏设计唱腔,可见乾隆功力之深。

乾隆朝宫廷戏剧的特点是规模宏大,气派非凡。多数为十本二百四十出,人物众多,气势恢宏,有的戏要是从头到尾全部演完,居然需要十天时间,确实是“大戏”。

然而,另一方面,乾隆朝戏曲的另一特点也十分突出,那就是内容异常贫乏。宫中演出,每一句话都要受到层层审查和把关,有着无数忌讳。二百余出的连台宫廷大戏,回避现实矛盾,思想观念陈腐,艺术千篇一律,有人总结说不过是“虚张太平声势,点缀圣朝恩德,伪造天命天意,宣扬道学迷信”。

当然,宫中的戏剧演出,剧本内容受到更森严的限制,因此,演出主题永远不过是喜庆、欢乐、太平;场面永远都是华服艳舞、仙乐飘飘、欢声笑语、恍若天界;内容永远是祝皇帝太后身体健康、国家万年无疆。虽然太后和皇帝都喜欢看“插科打诨”的丑角戏,但是在严格的限制下,这些戏的内容不能讽刺社会、反映现实,只能靠生硬做作的包袱逗笑,缺乏内容和深度。

在皇帝的文艺政策下,乾隆朝戏曲内容呈现两个特点:第一,戏曲作品内容的道德化,专门心阐扬忠孝节烈之事为职志。第二,戏曲文学样式的诗文化。很多内容是宣传忠孝节义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他的剧作语言通俗、情节生动,曲词不受旧格律的束缚,还算有点可取之处。除些之外,乾隆朝的戏曲创作几乎一无可观。

永璠本身不懂戏,看着那些个名角丑旦在那咿咿呀呀的唱戏,心中倍觉无聊。

和亲王倒是看的兴致勃勃,看着乾隆在那大声赏赐,自己也随着说了些话。

太后笑道:“这些唱戏的倒比平日里看到要好,唱功也是看得,比较起平日的别有一种风味。”

今日的晚宴是由皇后负责,太后这么说,也有着赞赏皇后的意思。

“老佛爷有所不知,今儿听说皇上专门找了演奏西域乐器的乐师进宫呢,”令妃微笑道。

“哦,西域乐器,这倒新鲜。”太后微微皱眉,令妃这么做,似乎有些在皇后面前抢题的意思。

太后对令妃确实不喜,包衣出身、结交外臣、两个远方外甥在后宫随意进出,只是因为一直都没有触犯到底线,再加上皇上特别宠爱些,所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今日是重阳佳节,又是皇室家宴,太后也不好当着众人之面给令妃难看,微微皱了皱眉,忽然笑开了对裕贵太妃道:“不知道永璠来了没有,我这老婆子还想要让这孩子把今儿的盛宴给画下来呢。”

自从第一次见面,太后就对永璠抱有一份莫名的好感,就像是自己的子孙辈一般,再加上他那与某人极为神似的神态气质,略有几分想像的五官。而且听说弘昼已经认了干儿子,因此就称永璠一声孩子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哦,永璠?皇额娘是在说谁?”乾隆偶然听到,颇有兴致的问。

“呵呵,是老五福晋娘家的亲戚。这孩子啊,画技无双,堪称神来之笔。哀家今日把他召进宫中,就是要让他好好看看这皇家夜宴,也好作下一幅画作,流传后世。”太后笑眯眯的说道。

此次永璠进宫,顶的是和亲王福晋娘家亲戚的名头,这也是支会过太后的。

“神来之笔?”乾隆被勾起了兴致:“能够得皇额娘如此夸赞,必然不凡,倒可宣上来见见。”

“小子,发什么愣!皇上叫你哪。”和亲王推了他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