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等大事,在下还需回去,从长计议。”史权等人托词道。
“好说、好说,孤等得起!”赵诚道,又举杯邀道,“满饮、满饮!”
葡萄美酒醇厚绵甜,烛光之下的琉璃酒杯晶莹剔透,令人陶醉,但宾客们却大失所望。他们带着试探的目的来到这中兴府,试探秦王对河北诸强持何种方略,宁愿秦王提出让他们无法接受的要求,却不料秦王不谈军国大事,却谈起怎样赚取阿堵物的事情。
“这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君王啊!”宾客们心中都这么想。
第七十九章 会盟(四)
正旦,秦王赵诚诏关西杨奂、张微、李庭训等人入仕,皆不从。
又诏河汾诸贤如赵维道、张肃、李献卿及其弟献能、献诚、献甫等,又有段克己与其弟段成己、陈赓与其弟陈庾、陈庚等入仕为官,众皆不从。
连同被安置在贺兰书院的王若虚、元好问、麻革及刘氏兄弟等人,这是赵诚第五次下诏求贤。赵诚虽感到很失望,却不焦急,甚至乐此不疲地已经准备好了第六诏,直到让这些对金国还不死心的文人们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才会罢手。
赵诚连下诏书,虽说是为了笼络这些士人,但是他们拒不服从,却成就了赵诚惜才、爱才的“美名”。这给赵诚带来了巨大的声望,尤其在读人人当中,人人都说秦王求贤若渴。但这些人若是应诏了,赵诚恐怕不知道如何安排他们,在他的内心之中将他们放在书院里教书育人求真问道,怕是最合理的安排。可是数年以前,麻革等人就曾在中条山下隐居,过着也是这种读书问学的隐居生活。
赵诚征召的这些文人们都是饱学之士,其中大多数是汾河两岸的人氏,正是大秦国河东行省平阳、河中两府的治下,其中有些人早在金国皇帝南迁汴梁时就已经归隐乡间,如闲云野鹤。古老的汾河甚至包括整个三晋大地,此时真正称得上是人文荟萃,比如刘祁刘郁兄弟就是晋北浑源人,元好问是晋中太原人,但在这个乱世之中他们也注定选择了归隐。
同样出生于河汾的虞乡人麻革三番两次恳请,声泪俱下,赵诚才不得不准其回乡办私学教书,并赠金五十两以为学资。麻革见自己若是不收下赵诚赠送的金子便无法回乡,也只好收下。那元好问等也趁机请求随麻革归隐中条山,并保证绝不会逃回金国,只求问学于山林,赵诚却坚决没有同意,元好问等人不敢耽搁麻革的行程,只好将满腔的忧虑与悲凉放在问学上。
不久赵诚坐在温暖的御书房里,就读到麻革返乡路上寄回给元好问等人的诗篇的抄件:
浩浩春风里,悠悠倦客情。
天寒花寂寞,冰泮水纵横。
念远心将折,闻兵梦亦惊。
江山憔悴久,倚杖叹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