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察合台还在与各方互派信使的时候,远在中兴府的赵诚不久就已经知道了消息。他是不会等待着对手顺顺当当地选出一个新可汗来,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远征。
第三十七章 秦王的怒火(四)
狼山外的一户牧民全家七口被抛尸荒野,牲畜全失。
贺兰山外五百里的绿州,蕃族平尚氏举族皆死,群牧司派遣的司事亦被害。
燕京城外,来自中兴府的一支商队被掳走,生死不明。自此,秦国商人不敢东进。
“亲征,孤要亲征,来一个了断。否则这种事情会永无止境。”秦王赵诚接到一个又一个坏消息时无比愤怒。
他忘了神策军等部在青唐也在屠杀着稍有不服之心的小部族,他将臣服自己的百姓看作是私产,绝不容许别人哪怕一丝一毫的践踏与不恭。况且,他早就储备了大量的军需,准备北伐,这些坏消息只不过让他的意志更加坚决。
“萧不离在西州作战,安西军西壁辉一部、神策军和西凉军均在青唐一带奋战,河东局势不明,宋平部必须全军戒备,但朝廷不可同时四处作战。如今吐蕃小部、吐谷浑人等已经心怀惧意,国主不如命诸军回归驻处,然后才可调兵遣将出征蒙古。”王敬诚道。
“中书令大人所言极是,双拳难敌四手。不如令西壁辉率军在大屯城、石城一带屯田,那里据说有不少可耕之地,历代皆为朝廷屯田镇抚西域之选。如此既可养军,减轻朝廷军费,又可威服西蕃、浑、羌。”耶律楚材道,“如今北方狼烟又起,朝廷必须集中兵力,应对强敌。”
“国主欲通西域,今西壁辉与郭侃兵锋所指,已至于阗国之边境,于阗举国震动。于阗国素来重商重佛,昔年曾对中原朝廷恭敬无比,自称唐之蕃属。其王本姓尉迟,唐朝时赐姓为李,其地所产玉石闻名中外,唐末、五代及宋初时,商路北道皆落入诸部之手,唯有于阗之南道安宁畅通。喀喇汗兴起时,因我河西归义军乱,于阗孤立无援臣服于彼国。故西宁、河、熙等州遂有不少于阗后裔落户为民,于汉人相安无事,大约于阗人素不好斗,对中原却极钦慕,前人记述其国朝廷典章皆仿汉制。及至白高夏国兴起时,阳关、沙、瓜商道又断,但于阗与宋人又辟秦州、西宁、青唐之道,于阗商贾常借熟悉山川地形。向宋边臣奏报军情,还负担输送军需,共抗夏国。臣以为以今之形势,我朝不如遣使与其约好,让商道再一次通畅兴盛起来。”右丞相高智耀道。“国主用兵青唐,着眼之处本就是如此,今北方蒙古才是我朝心腹大患,何必又四处树敌呢?”
赵诚沉吟了一番。感觉自己有些失误,唯一庆幸的是青唐所遇之敌力量弱小,长叹道:“孤本想经于阗率军攻入西域撒马儿干,断了蒙古人如今最可仰仗之财力、物力,如今看来此计只可暂罢。就依诸卿之计,命令下去吧。”
于是,信使持着秦王赵诚的调兵令由中兴府向四方急驰而出,各地重镇也立刻挑选一部向北集结。
进攻。赵诚不喜欢防守。兵法云:十则围之。这更多的是指攻城战,凡是攻坚战,对于防守的一方固然可以以一敌十,但对于秦国来说,西方及北方并无特别坚固的关隘可供防守,黑水城更是突入沙漠之中。一旦敌军攻来,就可以在本国内肆意攻击,烧杀抢掠。
所以。赵诚选择御敌于国门之外。将战火引向敌境,持续地施加压力。让草原没有休养生息时间。
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草原上举目望去,泛着一层浅浅的绿意,草原上地春天总是要比南方晚上几步,山坡的背阴处的冰雪仍随处可见。
草原春色仍然美景如画,但牧民们惴惴不安,他们轻易不敢离开营地太远的地方放牧,可是牛羊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啃食草根,牧民们也必须裹腹。如果他们不能从汉地得到粮食,那就得依靠狩猎来获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