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英国政府正和挪威政府暗中联系,大谈“赤色危机”对挪威的威胁,妄想将挪威也拉到英国的战车之上。但是身为北欧的“弱国”,面对英国和德国这两个“巨人”在干架,挪威政府说什么也不想掺和,只是一心地想保持中立。这正是这个时代“小国”的悲哀。当“巨人”打架之时,夹在中间的小国往往就要遭受池鱼之灾,想中立也做不到。
由于准备在挪威方向上豪赌一把,所以丘吉尔在美国时,并没有答应加纳总统提出来的种种苛刻要求。双方多次谈判,多次无果而终。美国人是铁了心要趁人之危在大英帝国身上狠狠割肉,而英国人认为自己在大海上只是暂时失利,西线的陆地战场还在“僵持”之中,哪里可能在这个时候答应美国人提出的一系列苛刻要求。
所以圣诞节过后,丘吉尔从美国归来之时,除了发出了一大票订单,花掉无数的英镑之外,想要的美国“出力”进行军事上实质性帮助,英国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而在此期间,美国人也正快乐地通过第三国和德国做生意——主要是意大利。通过意大利,德国人从美国进口了大量战争急需的橡胶、石油、稀有矿产等物资。对此已焦头烂额英法两国根本不敢在这个艰难时期再为自己增添一个新的对手,只能睁一眼闭一眼装成没看见。
现在在欧洲,英国连最弱的“意大利面条”,都只能捏着鼻子容忍他们了。
而在亚洲方面,到1940年一月初的时候,新中国的解放军已完全占领了越南全境,解放了柬埔寨。北纬十七度以南的“越南人民政府”正在筹建中,柬埔寨也在一月后宣布建国,很快苏联、德国、中国都承认了这些新生的国家。
目前挡在中国继续南下,占领整个马来半岛的难关只剩下两个,一个是夹在中间,持“中立”态度的“泰国”。这个亚洲“最幸运的”独立国家,现在也象挪威一样,面临着站队的问题。此外另一个阻碍解放军继续前进的难题是交通问题。
新中国实在太年青了,战争爆发也实在太早了一些,国内的工业化进程才刚刚开始,战争就爆发了。拿下中南半岛三地后,其补给能力已达到极限。和历史上日本在这里的高速前进不同,中国军队没有制海权,无法通过海运补给。手中的汽车数量也严重不足,陆地补给的压力很大。幸好这个时期,法国人在中南半岛的殖民地部队兵力实在太弱,方才轻易地被解放军打跑。但要继续南下,进攻马来半岛地区时,补给的问题就相当突出了。
新中国得林汉这个穿越者的提示,加上最高领导自己的认知,都意识到这场世界大战会打很久,所以在这一点上一点都不着急。拿下中南半岛三地后,就暂停了进攻,开始巩固占领区,修筑道路,囤积物资,为将来的继续猛攻积蓄力量。
到1940年一月时,亚洲的形势因为交通问题,表面上已暂时平息下来。但英国人心里明白,等中方积蓄够了力量,肯定还会继续南下。
而在南亚地区,解放军同样受制于中缅边境糟糕的交通环境,前进速度缓慢。但是,在英国人看来,目前解放军这种不紧不慢地在缅甸的丛林里修建公路的作法,更让他们感到恐怖。因为对手这种稳扎稳打,“进攻距离用尺子量”的做法根本就是无解之局。目前他们能做的事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中国人一点一点地将路和阵地修建到印度来。虽然这时间会很长,但是终有“修到”的一天。
目前解放军是打着“反对殖民主义”和“收复祖先失地”的旗号对英法宣战。
“收复祖先失地”的战略目标已经完成。
而在1939年的最后一个月过后,新中国的领导人李润石新年讲话里公开发表了反对殖民主义的宣言,声称解放军要为“印度和东南亚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而战。
欧洲的德国虽然近在眼前,但目前看还要不了英国的命,但中国在亚洲的举措,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让英国人胆战心惊。印度之于英国的意义不言而喻,一旦失去印度,日不落帝国的分崩离析几乎是指日可待。
印度面临的危机,让英国人无法抽调更多的殖民地部队参加欧洲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