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页

洪韵儿当然记得历史上那段惨痛的陕甘乱事,在陕甘两个最大的民族之间爆发的互相仇杀直接导致千万人丧命,最后还是左宗棠铁血手段才将乱事镇压了下去。

“我担心的是一旦杜文秀成了气候,将来陕甘乱事一起,你说他会带着云南的义军站在哪一边?”萧云贵沉声说道:“在这个时代,各民族还处在融合之中,稍有不慎便是互相残杀,我们军中也是各族各教杂处,要是弄不好便是分崩离析的祸事。”

洪韵儿直起身来,素手搭着他的肩头柔声说道:“你还记得当年金田起义前的来土之争么?”

萧云贵微微一愕,点点头说道:“当然记得,客家人和土人之间的争斗。”

洪韵儿轻声说道:“照理说客家人和土人也并没有太大的民族之分,广西之地本就是昔年流放之地,中原汉人早早来到广西安家的便成了土人,而后面到广西的反倒成了客家人。当年为了一口井、一亩田,两方都可能爆发正村的械斗,死伤人命可谓是稀松平常,这是为什么?”

萧云贵沉思了起来,洪韵儿续道:“那是因为清廷压根就不想管这些事,照理说发生这种事该当官府出面,按法度治罪。但清廷对广西的来土之争始终都是放任自流,那些狗官巴不得刁民自相残杀干净才好,哪里会想着止息干戈?结果才有了后来的金田起义啊。”

萧云贵愣了愣接口说道:“你的意思是天国的官府要是干预,就能减少这种矛盾?”

洪韵儿缓缓说道:“其实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不论族群皆是如此,而人又是社会性动物,很喜欢按照一定的相近性结成群体,比如老乡,比如同村,比如同族。在遇到不公平的对待之时,人们就会抱团自保,对抗不公,就好像前面的花旗军一样。其实我们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广西老兄弟、清军降官降将、各地起义军等等。但我们现在能让他们相处融洽,这是为什么?其实就是我们做到了基本的公平,在苏福新政的时候立下的法度、军规、政策等等,我们并没有偏向哪一方,而是做到了公平。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论是谁只要违反了规则,咱们就按法度论处,所以大家都心悦诚服。”

洪韵儿顿了顿接着说道:“历史上云南和陕甘同样爆发的起义,为何陕甘那边最后会演变成一场惨绝人寰的大乱事?而云南这边同样是回人领导起事却能做到各族戮力抗清十八年?两厢同样是信仰伊斯兰的,同样有着族群间的厮杀仇怨,但云南这边就没有过那种灭绝的杀戮?”

萧云贵若有所思的道:“关键问题出在领导之人和施行的政策之上?”

洪韵儿点点头说道:“杜文秀乃是秀才出身,又精通伊斯兰经典,深知以杀止杀并不能解决问题。他起事之后,麾下除了回兵之外,聚集汉、彝、白、哈尼、傣、纳西等十余族的军民百姓,能做到这一点,你认为他将来会像陕甘那样行事么?”

萧云贵思忖片刻后道:“我们先前解决了天国教义和国内儒学的冲突问题,也是用的尊重个人信仰,杜文秀同样是如此行事,在各族习惯和信仰面前同样保证相互尊重,而在利益面前则按定下的法度、政策来决事,的确能减少矛盾。”

洪韵儿淡淡的说道:“云贵、广西等地本就是多族杂居之地,今后进兵这些地方都会遇上这些问题,有些地方甚至是外族人的禁地,我们也该想想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了。”

萧云贵皱眉道:“是啊,云贵有些苗彝之地的确是外族人的禁地,地方土司、头人便是当地的土皇帝,而且他们很多还和满清勾结,历史上石达开到了四川之后就不断被地方土司的团练偷袭吗?”

洪韵儿轻叹一声道:“像杜文秀这样深明大义的人太少,更多的人还是只为了自己的私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