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蚠令人统计过军中的粮草,如今全军只有一个月的粮草,这不可谓多。如果现在不是夏季,战马可以以农田中的庄稼、草料为部分食物,燕军的粮草会更加紧张。即使如此,事情也有些迫在眉睫。被燕军放弃的于陵已经被齐军攻占,除了被韩军包围的章丘和杳无音讯的历下,燕军在济水南岸居然没有一个落脚之地!在这个时候,剧辛率军突破齐军的围困,在邹城与荣蚠成功汇合,成为这段时间以来,燕军难得的喜事。

不过,在统计了兵力后,所有的人都是讶然非常。七天以前,荣蚠、剧辛两军合计有十一万五千人,现在,两军加起来不过八万人;而齐军在七天以前有十三万人,如今有八万五千人。考虑到燕国铁骑的威力,双方的战力相差无几。可惜,这其中并没有把韩国的五万大军的因素考虑在内。哪怕不考虑粮草的因素,燕国大军也清楚地意识到,这场战事拖得越久,对自己越是不利。

经过不懈的努力,荣蚠终于收到了历下方面的讯息。长城一线的五千燕军已经安全撤退到历下,所以,历下拥有燕军一万五千人。这一万五千人并没有遭遇到韩军的围困,但可惜,他们回报称,在巡视济水的时候,发现济水之上出现了韩国的舟师。这对燕国大军而言,绝对谈不上是什么好消息。至于章丘的一万五千名燕军,依然被韩军团团包围,散发不出消息。考虑到并无杀喊声传出,没有好消息就是好消息,荣蚠只能自我安慰!

现在,荣蚠已经不奢望逼迫齐国可以割地请和,而是想要想法设法回到济水北岸!但随着韩国舟师的到来,这也变成了奢望!

第三十二章 晋阳之危

北有韩国的舟师虎视眈眈,南有齐国的大军不怀好意,荣蚠清楚,燕军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虽然在济水北岸以及历下、章丘两城,燕国各有一万五千兵马,加上自己麾下的八万士卒,燕国依然有一战之力。但粮草问题的制约注定了燕国无法和齐国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事。小心翼翼地试探对方,找出对方的破绽,然后取得一点优势,扩大优势,这样的稳妥战法并不适合现在的燕军。要么生,要么死,韩、齐联军给出了荣蚠这样一个简单的选择。

值得讽刺的是,明明一开始是燕国战局上风,但短短两个月,想要迫切摆脱接触,脱离战场的反而是燕国。

选择生容易,难得是如何争取活下去的权利。荣蚠绝不相信,齐国会轻易放过自己!哪怕齐国愿意,自己的死活还要看韩国的脸色行事。

好在韩国舟师虽然封锁了济水,但济水东西绵延数百里,绝不是一支三五万人的舟师可以封锁得密不透风的。己方依然有上百艘舟船可以用来运送粮草或者士卒。

面对济水南岸的巨大压力,荣蚠选择了生,选择了离开。不过,在此之前,他派人通知了历下、章丘的部下,约定了突围的时间。一起突围,总好过被敌军各个击破。历下的情况好些,因为紧邻济水,又没有被韩军围困,对此荣蚠并不担心。荣蚠担心的是章丘,拥兵一万五千人的章丘已经被韩军三面围困,虽然韩军一直围而不攻,但韩军的五万兵马摆在那里,燕军绝不会轻而易举地离开。也许,只有数千人可以成功突围!能够逃到济水北岸的更少!

突围对困在章丘的燕军来说,显得格外不公平。放弃坚城和优势兵力的敌军对决,除了开始可以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后面绝对受制于人!但就全局而言,这样的牺牲又是值得的!至少可以牵制住韩军,让燕军可以专心对付齐军!

所谓慈不掌兵,以章丘军队的牺牲来为主力的撤退争取时间,一言决定数万人的生死,这需要的是极大的魄力!荣蚠作为沙场宿将,向来清楚没有牺牲就没有所得!也向来不缺乏决心和勇气!

半个月后,燕军强渡济水。身处绝境、背水一战的燕军发挥出了最大的战力,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是燕军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突围,不成功便成仁。

历下、章丘、邹城三地的燕军依次行动,其中,历下的燕军吸引了韩国舟师的主要注意力,章丘的燕军将韩军牢牢吸引在自己身上,如此,邹城的燕军主力反而率先成功渡河。虽然前仆后继的齐军给燕军造成了极大的杀伤,但燕军主力还是成功渡过了济水。

三天的时间,整个济水南岸的燕军十二万五千人,最终活着踏上济水北岸的不过九万人。为了掩护荣蚠大军渡河,济水北岸有五千燕军战死。如此,整个济水北岸,堪堪有十万燕军。二十万燕军意气风发地渡河南下,进犯齐国,如今,只余一半兵马。虽然燕国夺取了百里土地,但这个代价未免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