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勃然而怒曰:“韩、赵本为一体,同出晋国,虽然韩国乃当世第一大国,但我们赵国也不惧之。信陵君没在我们赵国,就是没在!你们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若要战,大可战之!廉颇可不怕!”
赵国君臣顿时色变,廉颇如此口不择言,实在是为赵国招惹祸患啊!范睢在听到廉颇的这番言论后,果然怒极反笑,说道:“范睢还真不知道赵国兵多将广,廉将军如此骁勇,怎么先败于河内,又败于东郡呢?莫非赵国无人乎?令将军为帅!”
廉颇顿时哑口无言,不知如何回复。
赵太后这时站了出来,打了个圆场,笑道:“御史大夫稍安勿躁!魏无忌确实最后现身于邯郸,平原君确实也与魏无忌交好,只是,魏无忌此后的踪迹,确实无人知晓。想必是魏无忌知道得罪了贵国,知道天下虽大,却无他的容身之地,逃往塞外了吧!如今天下好不容易太平下来,百姓皆是厌战,希望国家休养生息。韩、赵两国皆为当世大国,当顺应民心为上!”
范睢点了点头,认可了赵太后的言论,但依然坚持道:“韩王自继位以来,内修仁政,外与诸侯诚信来往,诸侯无有不服者!此次四国伐韩,韩国损兵超过二十万,元气可谓打赏,究其罪人,魏无忌也!”
赵太后心里承认范睢说的对,但范睢却没有说,韩国一开始举国之兵有八九十万,损失二十多万,换来的是占据了千里的土地,秦、齐、楚三国从此一蹶不振。如果是赵国可以得到这么多好处,也会愿意这样的付出。韩国明显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御史大夫所言甚是!不过,魏国已然灭亡,魏地的百姓皆诚信归顺韩国,魏无忌如今不过是无根之萍,又能掀起什么风浪!韩国虽然强盛,但以天下之大,魏无忌若是隐姓埋名,躬耕山林,又或者逃往塞外牧羊为生,韩国怕是究其一生也找不到信陵君吧!反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岂不可惜!”赵太后旁敲侧击道,向范睢暗示信陵君并不值得韩国如此花费力气。
范睢露出不好意思的神情,说道:“唉!韩国如此做,也是想要弥补些损失罢了!赵国应该明白吧?”
第七十八章 和赵国的议和(下)
蔺相如隐隐约约明白了范睢的真正目的,说到底,韩国是拿信陵君来说事,想要从赵国占得一些便宜。
想想也是,这次四国伐韩,秦、齐两国可谓损失惨重,元气大伤。楚国还好些,地大物博,但考虑到这次楚国割让的淮泗之地是楚国除了郢都附近最为富庶的地方,而楚国为了防止重蹈覆辙已然迁都江东,这基本上也意味着楚国放弃了郢都附近的土地。真正计较的话,楚国的损失相比较秦、齐两国而言,只多不少!
赵国呢,则是与秦、齐、楚三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是兵败,赵国不过是损失了十多万精锐大军,丢失了顿丘、荡阴两座城邑数十里的土地而已,根本谈不上令赵国元气大伤。赵国在今后对韩国,不过是采取守势而已!
如今,韩国抓住信陵君最后出现在邯郸,平原君和信陵君是姻亲这一点,携大胜之威,逼迫赵国交出信陵君,实在是强人所难。
虽然,信陵君确实在赵国邯郸,在平原君府上,但方才,众人已经言之凿凿地表示信陵君并没有在赵国,韩国也假装相信,那为了安抚韩国,让韩国退让一步,赵国就需要付出一些代价。而这,才是韩国的真正目的。
韩国君臣怕是早已知晓赵国会有这样的说辞吧,所以才以退为进,逼迫赵国在交出信陵君和割地之间选择,然后又诱使赵国绝了交出信陵君这条道路。
如果不是春耕,如果不是秦、齐、楚已然向韩国屈服,燕国与韩国交好,赵国或许还有转圜的余地。但如今,韩国势大,赵国实在拿不出反对韩国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