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是秦国今日的心腹大患,峣关、潼关乃是险要之所在,地形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果我们不猛攻,秦国怕是不会注意,只会将其作为癣疥之疾!但猛攻的话,伤亡必然很大!”范睢出言道。

“想要成大事又怎么能顾忌伤亡呢?!河东攻不得,潼关、峣关不好打,难道眼睁睁地看着匈奴和秦国斗个两败俱伤,眼睁睁地放过秦国?”张平反驳道。

韩王笑着打了一个圆场,道:“今日寡人召集众爱卿,乃是如何让秦国雪上加霜?秦国有关中为固,很少面对直接的威胁,如今二十万匈奴大军入侵关中,乃是秦国立国以来最大的危险!一个处理不好,秦国有可能亡国,最差也是一落千丈,不能再威胁我国!伤亡固然要尽可能的少,但也不能过度保存实力,如果可以在数月之间重创秦国,赵国必然望而生畏,齐、楚也会心生退意!”

众人这才意识到,韩王这是有意对秦国落井下石,考虑到之前韩王是选择重创楚国以达到分化四国联盟的目的,很显然,如果商讨出一个稳妥的办法,也许在蓝田的六万大军就有别的用处了!

“王上!韩腾处的六万大军?”范睢凝望着韩王,不确定地说道。

韩王点了点头,其意不言而喻,道:“郢都近在咫尺,无论是从巴蜀还是南阳,都可顺流而下,威逼郢都,重创楚国!秦国则不然,秦国四塞之地,有山河之险,我们韩国若想攻入关中,损失必然惨重。即便匈奴这次重创了秦国,只要给秦国足够的时间,又能休养生息,插手中原的事物!既然如此,何不趁着二十万匈奴大军入侵秦国的良机,攻打秦国呢?!”

群臣暗暗思量了一下,迅速认可了韩王的意见。当初韩国之所以选择拿楚国下手,一方面是因为楚国的实力相对来说较弱,另一方面则是攻楚的话有东越国为援,而且,楚国东西绵延三千里,淮泗集结的重兵无法在短时间内援救郢都,如此良机,韩国自然不会放弃,攻楚,迫使楚国退出这场战争,甚至逼迫楚国攻打齐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上上之选!

但随着匈奴出兵,秦国成为秦、赵、齐、楚联盟中最弱的一环!击败楚国显然不如击败秦国更能震慑天下!如果韩国可以拼着巨大的伤亡和对其,他国家的退让,也许可以一战而灭秦国!

如果要对秦国大举用兵,攻打河东不仅缓慢而且无法直接威胁关中,自然成了下下策!与之相比,倒不如从汉中、南阳、三川三个方向用兵。

就兵力而言,上党、河内方向,因为赵国三十万大军的步步紧逼,蒙骜麾下的十五万大军自然不能动!淮泗方向,李牧麾下有近四十万大军,但齐、楚两国合起来的兵力抛去这些时日的损失,依然有四十万,只是齐国畏惧伤亡,实际上起到的作用不大,韩国倒是可以在这个方向上抽调一些兵马攻打关中!郢都方向,韩腾麾下的六万大军如今是迫使楚国从淮泗流域抽调大军回师郢都的重要原因!若是调动,楚国将无后顾之忧来解决东越国的威胁!不调动的话,将继续牵制楚国。汉中方向,十万大军若是全力北上,给秦国造成的压力将前所未有的大!

这些兵力都是韩国已经投入战场的兵力,如果真心计较的话,韩国在南阳、颍川一带,尚能抽调十五万大军,在巴蜀方向,也有十万大军!用来伐秦,兵力上绰绰有余!!

第三十九章 伐秦的设想(下)

当然,秦、韩边境上的诸如潼关、峣关一类的要塞依然坚固,韩军若要攻打,伤亡必然不小。但再坚固的要塞也需要士卒来守卫,而且,战争造成的伤亡向来不是单方面的,韩王赌的就是二十万匈奴大军让秦国的兵力捉襟见肘,赌的就是秦国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弥补因为韩军攻城而造成的守军伤亡!当这些要塞上的守军数量越来越少,韩军破城攻入关中的希望将无限大!

这是一场豪赌,既然赌,想要获胜,就要压上所有的筹码!只有这样,才能逼迫秦国也压上所有的筹码!直到一方忍受不住沉重的压力,选择“梭哈”!

如果没有赵、齐、楚三国掣肘,没有人会怀疑,韩国会成为所有的赢家!但事到如今,赵国依然有二十五万大军,齐国依然有十九万大军,楚国依然有十九万大军在前线(楚军伤亡三万,三万被调拨到九江应付东越国入侵的大军,故存十九万),三国合计兵力超过六十万!

而韩国呢,蒙骜处的十三万大军(上党五万、河内八万),李牧处的三十九万(汝南郡八万、东郡二十万、砀郡十一万),总计五十二万,被三国大军死死牵制着!